注音一式 | ㄙㄜˋ ㄌㄧˋ ㄋㄟˋ ㄖㄣˇ |
---|---|
漢語拼音 | sè lì nèi rěn |
出處 | 語本論語˙陽貨:「子曰:『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漢˙王充˙論衡˙非韓:「姦人外善內惡,色厲內荏,作為操止,像類賢行。」 |
釋義 | 色:神色,樣子;厲:兇猛;荏:軟弱。外表強更,內心虛弱。 外表剛強嚴厲而內心軟弱。 |
例句 | 他跑遍租界的各處,觀察了帝國主義爪牙的色厲內荏的窘態。(葉聖陶《英文教授》) |
用法 | 聯合式;作謂語、狀語;含貶義 |
相似詞 | 穿窬之盜,黔驢技窮,沐猴而冠,外強內弱,外強中乾,虛有其表 |
相反詞 | 表裡如一,名副其實 |
色厲內荏 內荏外剛
[名]
植物名。脣形科紫蘇屬,一年生草本。葉對生,卵形或圓形,邊緣有粗鋸齒,葉柄密被白毛。總狀花序腋生兼頂生,秋開白花。種子可榨油,為工業原料。俗稱為「白蘇」。也稱為「荏胡麻」。
[形]
柔弱、怯懦。《論語.陽貨》:「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文化課教材(高級):色厲而內荏,猶穿窬之盜
作者: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ROM: 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7/12/13/49747.html
◇◇◇ ◇◇◇ ◇◇◇
【原文】
子曰:「色厲(1)而內荏(2),譬諸(3)小人,其(4)猶(5)穿窬之盜(6)也與?」(《論語.陽貨第十七》)
【註釋】
(1)色厲:厲,嚴肅、嚴格。外表剛強嚴厲。
(2)內荏:荏,音「忍」,柔弱、怯懦。內心柔弱。
(3)譬諸:比如。
(4)其:大概,表示揣測。
(5)猶:如同。
(6)穿窬之盜:窬,音「魚」,動詞,穿越、超越,通「踰」。指穿牆越壁進入人家中竊盜的小偷。後用來形容心術不正,表裡不一的人。
【語譯】
孔子說:「外表剛強嚴厲而內心柔弱,比如那些小人,大概就如同是穿牆越壁進入人家中竊盜的小偷吧?」
【研析】
外表剛強嚴厲而內心柔弱的人,是沒有真正的道德修養,而虛有其表的人;就好比是沐猴而冠、黔驢技窮,缺乏真才實學的人;還像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表裡不一的人;這種人的心態像竊盜宵小,心術不正,心存僥倖,是無法堂堂正正做人的小人。
有一類道德敗壞的小人,突出的外強中乾,往往無法溫和待人,他們還可能營造出恃強凌弱、虛張聲勢的野蠻和霸道的社會風氣,他們的行徑和嘴臉見不得人,只能在陰暗中茍活。如果人心不再注重道德修養,那麼社會風氣就容易只看重外表,在外表上爭強、欺詐不實,或苗而不秀,製造出許多色厲內荏的人群。其實無論卑鄙小人表面上採取多麼高壓的手段,想強制別人,改變別人,那頂多也只能圖謀得了一時和表面,改變無恥的小人而已,就算能嚇唬人,順遂了其投機的心態,但是道德敗壞的事實,也已經注定好了他們將要在痛苦中償還他們所造下的一切罪業,他們為人處世的方式和所作所為怎能長久呢?
【延伸思考】
1、太看重外表追逐名利而不注重道德修養的人,是現代許多人的通病,色厲內荏的問題太常見了,嚴重的,狂妄自大、異想天開,自以為是雄才霸主,實際的作為,卻是一敗塗地,為人所不齒。
想想看:為什麼背離道德的人往往會有自欺欺人,虛偽不實的問題?往往還有心存投機僥倖,陰暗中茍活的問題?以及太看重外表面子,與人計較爭鬥的問題呢?是不是背離道德的本身,就是在走向真誠、善良、寬容諒解的純真本性的反面?
2、色厲內荏的人是不是也有純真明白的一面?不良的社會風氣和不正確的社會導向,往往使人心變異,誤入歧途。不注重道德教化,社會人心還會問題層出不窮。如果人心不向善,是不是都在背離道德呢?背離得愈來愈遠,是不是就沒希望了呢?
想想看:怎麼對道德觀念薄弱而且人心污濁的人進行教育?是不是很難?他們雖然有純真明白的一面,但是污濁的人心會牴觸道德教化,他接受道德教化會感到自己好像在消亡,你認為他們能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觀念,認同道德而否定污濁的人心呢?
【成語故事】
>沐猴而冠
項羽小的時候,不好好讀書,後來改學劍,也不肯用功,他的叔父很生氣。項羽說:「讀書有什麼用,只能記名姓而已。學劍也只能抵擋一個人,我要學能抵擋萬人的本事。」
後來項羽帶兵攻入咸陽,殺了秦二世子嬰,燒了秦朝的宮殿,收拾了秦朝許多寶貝財物就準備回去。有人勸他說:「關中這個地方很險要,土地肥饒,可以建都稱霸。」項羽見宮殿都燒燬了,又想著趕快還鄉,說:「富貴了不回家鄉,就像穿著錦繡衣服在黑暗中行走一樣,誰會知道呢!」勸說的人歎道:「人家說項羽像只戴著帽子的獼猴,徒有虛名,果然不錯。」
後來項羽在垓下打了敗仗,逃到烏江,烏江亭長有一隻小船,勸他渡江,說:「江東雖然小,也有方圓千里的地方,幾十萬人口,也可以稱王啊!」項羽說:「是老天要亡我,我為什麼要渡江呢!開始我和八千江東子弟渡江而來,現在無一生還,即使江東父老可憐我、讓我稱王,我又有什麼面目見他們呢?」
「沐猴而冠」比喻虛有其表,沒有真正的能力。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正見網: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4/4/29/26914.html)
黔驢技窮
《黔之驢》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所寫。柳宗元,字子厚,生於唐朝,河東解縣人(今山西永濟)。柳宗元二十一歲時就以過人的才學中進士而入朝為官,但是他的仕途一直不太順利,幾度被貶,四十七歲那年死在柳州刺使任內。
《黔之驢》是一篇寓言,藉著山林裡老虎和驢子的互動,來勸戒人必須注重真才實學,虛有其表虛張聲勢,頂多只能唬弄一陣子,不會長久的。故事是這樣的:
在黔也就是貴州這個地方,本來是沒有驢子的,一天有一人沒事找事,用船運回一隻驢子。驢子運到了貴州,才發現驢子派不上用場,於是在山下把驢子給放了。林子裡有一隻老虎看見了驢子,心裡想,哪來的這毛茸茸的大怪物啊,老虎還以為眼前的這個動物是個莫測高深的神哪,所以老虎只敢躲在林子裡偷偷地觀察驢子,漸漸地才敢靠近一點,小心謹慎不敢造次,畢竟老虎猜不透驢的來歷。
有一次,驢子突然大叫一聲,老虎嚇了一大跳,躲得遠遠的,過了好一陣子,才又敢慢慢地接近驢子,進一步觀察它。幾次下來老虎發現驢子似乎沒有什麼特別的本領,等到老虎更加熟悉了驢子的叫聲之後,就更敢靠近驢子,在它身後前後走動。就因為驢子越來越沉不住氣,而老虎越來越敢靠近它,就越覺得驢子沒有什麼了不起,所以老虎決定要捉弄驢子。它在驢子的面前跳來跳去,用身體貼近上去,一會兒沖一會兒追,驢子被這一連串的捉弄給激怒了,終於它沉不住氣用蹄子去踢老虎,這一踢可把他自己的底牌給掀了。老虎一看驢子不過這點本領,心裡樂壞了,於是放心大膽地跳上去,狠狠地咬,咬斷了驢子的咽喉,吃光了肉走了。
柳宗元在文章的最後,感慨地寫道:「驢子形體龐大好像很有風度和德性,聲音洪亮好像很有本事和能耐,如果驢子不暴露自己那拙劣的僅有的本領,老虎儘管兇猛,畢竟沒有見過驢子這樣的龐然大物,總會因疑慮畏懼而有所顧忌,始終是不會捕殺驢子的,而驢子今天落得這樣的下場,實在是可悲呀!」
成語「黔驢技窮」即出自此典故。
(改寫自正見網: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3/10/26/23697.html)
成語補給站
http://home.lsjh.tp.edu.tw/carina/成語補給站/成語補給站.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