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書寫時,如遇錯字,就在寫錯的地方塗一點墨,表示刪去。所以「文無加點」就表示文章一揮而就,不加以塗改。用來形容文人的才思敏捷,可以下筆成章。
如東漢的禰衡寫〈鸚鵡賦〉時就「文無加點」。禰衡恃才傲物,不為曹操所容,因此曹操將他送到黃祖那邊,有一次黃祖的兒子黃射大宴賓客,有人獻上鸚鵡,黃射請禰衡即席為這隻珍禽作一篇賦。禰衡答應了,他並在賦中形容自己寫這篇賦時,下筆如飛,沒有任何的錯字和修改。很快地便將〈鸚鵡賦〉完成了。後來「文無加點」這句成語被用來形容文思敏捷、下筆成章,通篇無所塗改。
《細說成語典故》
文不加點 wén bù jiādiǎn
寫作一氣呵成,不須修改。形容文思敏捷,下筆成章。就目前的文章學來看,「文不加點」顯然是違背寫作規律的。但古人卻傳下來不少「文不加點」的故事。
漢代吳郡張純,年輕時就有美名。他曾經去拜謁鎮南將軍朱據。朱據命令張純寫篇詠物的賦,然後才准許坐下。張純毫不猶豫,應聲便寫,「文不加點」。(漢代張衡《文士傳》)
南朝梁代劉孺,年輕時就擅長寫文章,思維又很敏捷。曾經在皇帝跟前授命寫《李賦》,下筆便成,「文不加點」。梁武帝十分贊賞。後來,梁武帝在壽光殿召集大臣們飲酒賦詩。當時劉孺和張率(曾著《文衡》十五卷)都喝醉了,來不及完成詩作。梁武帝便從劉孺的懷裏取過劉孺手板(即「笏 hù」),題上一首跟他們開玩笑的詩:「張率東南美,劉孺洛陽才。攬筆便應就,何事久遲回?」(《南史•劉孺傳》)
唐代李白被唐玄宗請到皇宮作翰林,當上了御用文人。玄宗降旨命李白創作《白蓮花並序》和十首宮詞。聖旨到達時李白正喝得大醉。內侍手捧聖旨,不敢怠慢,便用冷水把李白潑醒。李白得知聖命內容,便取過筆來,一揮而就,「文不加點」。(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敏捷》)
也作「文無加點」。《後漢書•禰衡傳》:「(禰)衡攬筆而作,文無加點,辭采甚麗。」
與此相反,更符合寫作規律的是「文章不厭千回改」。(見496頁「推敲」)
(王成綱)
FROM: http://data.book.hexun.com/chapter-379-6-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