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 成語智慧王 分類成語

   以前,有個財主姓丁,他有一個兒子,都十多歲了,還什麼都不懂,請了好幾個先生,就是教不會他一個字。丁財主心裡可急壞了,一天他出榜文,聲稱若誰教會丁少爺一個字賞銀十兩。
   一位老秀才見了,心想:這孩子再笨,也不至於不知道自己的姓吧?況且,這個「丁」字筆畫簡單,又好寫,又好認,我怎麼會教不會他一個「丁」字呢?於是,他便揭了榜。
   到了財主家後,老秀才每天都叫丁少爺學習「丁」字,一晃就過了九天,丁財主要考丁少爺。老秀才怕丁少爺忘了,特意準備了一個釘子,讓少爺拿著,說:「萬一忘了,看看手裡的東西,就想起來了,懂嗎?」少爺點了點頭。
   秀才領著少爺去見丁財主,寫了一個「丁」字說:「小少爺,這個字怎麼念?」
   誰知少爺看了半晌,還是想不起這是個啥字。秀才趕緊提醒他:「你手上拿的是什麼東西」?
   少爺低頭一看,說:「一根鐵棒棒。」
   秀才一聽,氣得直跺腳:「真是朽木不可雕也!你目不識『丁』不要緊,我的十兩銀子可完了。」
   從此,「目不識丁」這名俗語便傳開了。


成語故事:目不識丁
作者: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4月08日】

【原文】
弘靖之入幽州也,薊人無老幼男女,皆夾道而觀焉。河朔軍帥冒寒暑,多與士卒同,無張蓋安輿之別。弘靖久富貴,又不知風土,入燕之時,肩輿於三軍之中,薊人頗駭之。弘靖以祿山、思明之亂,始自幽州,欲於事初盡革其俗,乃發祿山墓,毀其棺柩,人尤失望。從事(1)有韋雍(2)、張宗厚(3)數輩,復輕肆嗜酒,常夜飲醉歸,燭火滿街,前後呵叱(4),薊人所不習之事。又雍等詬責吏卒,多以反虜名之,謂軍士曰:「今天下無事,汝輩挽得兩石(5)力弓,不如識一丁字。」軍中以意氣自負,深恨之。(《舊唐書·卷一二九·張延賞列傳》)

【註解】
(1)從事:職官名。漢刺史佐吏,通稱為州從事,歷代因其制,宋廢。
(2)韋雍:唐朝人,生卒年不詳。曾為太子賓客。張弘靖為幽州節度使時,其為觀察判官,攝監察御史。主政其間,與張弘靖多改習俗,引起當地居民不滿,憤而起亂,遭叛民捕殺。
(3)張宗厚:唐朝人,生卒年不詳。為張弘靖任幽州節度使之從官,與韋雍等俱遭叛民殺害。
(4)呵叱:大聲責罵。
(5)石:音同「但」,古代計算重量的單位。

【故事闡述】
唐代時,張弘靖被任命為幽州節度使,掌管幽州地方的軍政。當他上任時,當地百姓夾道觀看,看到他乘坐轎子,並非與士兵一同日曬雨淋,大家都非常驚訝,也因此對他產生不好的印象。又因幽州為安祿山之亂的發起地,因此人民向來強悍尚武,張弘靖想改善當地的民風,便毀壞安祿山的墳墓,此一舉動更加引起當地人民的反感。尤其他的兩個從官韋雍和張宗厚,行為囂張跋扈,常常飲酒玩樂到深夜,喝醉酒還要大隊人馬護送回家,燭火照得整條街通亮。遇到不順心的事就亂罵大叫,還對士兵說:「現在天下太平,你們會射箭有什麼用?還不如去認識一個『丁』字來得有用!」因為「丁」字是很容易認識的字,如果連「丁」字都不認識,那就接近文盲了。這句話不但誇讚了自己,也取笑了士兵。讓士兵們相當地氣憤,對他們深惡痛絕。後來「目不識丁」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不識字或毫無學問。

【討論】
(1)你覺得張弘靖是一個好的領導者嗎?為什麼?他的兩個從官韋雍和張宗厚行為又如何呢?
(2)當民心思變的時候,反叛的浪潮是抵擋不住的,你覺得作為一個上位者,需要具備哪些風範呢?

【造句練習】
例:他在深山裡長大,沒有受過教育,因此目不識丁。

【相似成語】
不識之無、目不知書、胸無點墨

【課後時間】

成語解釋配對
( )目不識丁 甲、不識字或毫無學問。
( )目光如豆 乙、自高自大,瞧不起別人。
( )目瞪口呆 丙、見識短淺,眼光極小。
( )目不轉睛 丁、嚇得眼光呆滯,口不能說話。
( )目中無人 戊、眼睛直視不眨眼。

參考答案:
( 甲 )目不識丁 甲、不識字或毫無學問。
( 丙 )目光如豆 乙、自高自大,瞧不起別人。
( 丁 )目瞪口呆 丙、見識短淺,眼光極小。
( 戊 )目不轉睛 丁、嚇得眼光呆滯,口不能說話。
( 乙 )目中無人 戊、眼睛直視不眨眼。
FROM: 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9/4/8/58393.html

資料來源: http://big5.zhengjian.org/node/58393

頁庫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