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 成語智慧王 分類成語

  晉文公和楚國在城濮打仗,楚國斬兵力比晉國的雄厚。
  文公問狐偃道:「楚國的兵多,而我們的兵少,怎樣才能打勝仗呢?」狐偃回答說:「我聽說講究禮節的人不怕麻煩;善于打仗的人,不厭欺詐的方法。」
  文公把這話告訴季雍,季雍雖然不贊成,可是在當時的情勢之下,別無他法,也不能不同意。但他又說:「把池塘里的水抽干了來捉魚,怎麼會捉不到呢?現在雖然可以勉強使用欺詐的方法,可是以后就不能再用了,這不是長遠的計策!」

【竭澤而漁】
——盡去澤中之水以取魚,喻做事只顧眼前不留後步的意思。「淮南子」「本經」:「焚林而田(獵,亦作畋),竭澤而漁。」又「主術」:「先王之法,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
  春秋時代,有五霸之稱的晉文公重耳,有一次他和楚國的軍隊在城濮(今山東城濮縣南)相遇交戰。
  當時,楚軍被堅執銳,聲勢浩大,實力比晉國雄厚。晉文公一時拿不定主意,不知道究竟應該如何對付,方可制勝,便去請教他的舅舅,也是他的軍師狐偃(字子犯,文公為公子時,流亡在外,偃曾從之十九年,後文公定王室,霸諸侯大抵皆出於偃之謀也。)說:
  「你看楚國兵多將廣,聲勢顯赫,而我們實力單薄,怎麼能夠同他們打呢?」
  可是狐偃卻笑著說:「我聽說講究禮節的人,不怕麻煩;善於打仗的人,不厭欺詐。你難道不可以用欺詐的方法對付他們嗎?」
  於是文公便把狐偃所說的話轉告季雍。季雍心裡雖然是一百二十個不贊成,可是在當時的情勢下,除此而外,也確實無其他更好的方法,因此最後他自然也就只好勉強同意了。但是他說:
  「把池塘裏的水抽乾了來捉魚,怎麼會捉不到呢?可是明年就沒有魚可捉了。把山上的樹木燒光了來打野獸,怎麼會打不到呢?但是明年就沒有野獸可打了。現在,你雖然可用欺詐之法來降敵取勝,可是你以後就不能再用了,因為這究竟不是長久的辦法呀!」
  後人因此,便以「竭澤而漁」這句成語,比喻那些做事「觀前不顧後」祇圖眼前的安樂享受,而不替將來留下任何餘地和後步的人。


頁庫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