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作者: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ROM: 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7/11/15/49209.html
◇◇◇ ◇◇◇ ◇◇◇
【原文】
子貢問曰:「有一言(1)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2)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註釋】
(1)一言:言,字。一字或一句話。
(2)恕:寬容諒解。
(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語譯】
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字可以一生奉行?」孔子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研析】
人己關係如何擺正?平和的狀態如何可得?忠恕是與人溝通交往不錯的原則。認同真誠、善良、寬容諒解等純真本性的一面,明白那才是真正的自己,願意盡心守護忠於本性(忠);純真本性才是人真正的自己,這樣的原則,善待別人,受到別人不公平的對待,也還能以這樣的原則忠告善導、寬容諒解別人,沒有生出不合於純真本性的怨恨、委屈、不平、報復等種種心,沒有和對方一樣對待、一般見識,只是希望對方也能捨棄後天形成的種種不純,明白純真本性(恕)。道德、天地、忠恕似乎有所對應,忠恕大致指出合理對待天道、人群的方式。恕的另一層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將心比心,自己管好自己,避免言行結怨。
恕的內涵很深,層面很廣,卻是心性提高的途徑,值得一生去實踐領會。人與人之間歷史上多少冤怨難解,冤冤相報,沒有盡頭,就是因為人在迷中,不明道理,不識本性,沒有本著忠恕原則待人,人己關係才無法擺正,而有糾纏、孽緣、矛盾。爭鬥、妒嫉非人的本性,「退一步海闊天空」,以忠恕待人,必定會否定爭鬥、妒嫉,知道那是人後天形成的種種不純,是應該去掉的東西,就算遭受打擊,也能忍住不被帶動,那麼漸漸地也就能遠離爭鬥、妒嫉,消除造成人己關係緊張的這些東西,這時海闊天空也就體現了忠恕昇華的境界。
【延伸思考】
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遷怒,和以牙還牙、以暴易暴是相反的,體現的是能忍、不能忍,動心、不動心的差別,如果能明白道理、度量大、心平氣和,自然就能忍而不動心,所以想法、心態不改變,光靠強忍是不行的。
想想看:如果自己最喜歡的東西不能得到,是不是很痛苦?你能忍得住痛苦而不去想嗎?相同的,一個人習慣受了氣要出氣、要報復,他能那麼容易忍得住而不出氣不報復嗎?所以那個「喜歡」、「 習慣」的想法和執著心是不是要改變才行呢?
2、一個人想提高道德修養,須有很好的忍的功夫,如果能配合勤於自省和學習道理,那會更好。說說看自己對於恕的理解,也自省看看近日有沒做到恕?什麼事忍不住?分析一下原因,並設法提高自己對恕的認識,如此這般改善之。
【歷史故事】
顧全大局 不計私怨
東漢時穎川太守寇恂是一個很懂得顧全大局而又非常聰明的人。有一次,大臣賈復從京城洛陽去汝南郡,他手下的一個小軍官在穎川殺了人。寇恂派人把那個軍官抓起來,在大街上砍頭示眾。賈復在汝南郡聽到這件事,氣得大罵,認為這是寇恂故意掃他的面子。不久,賈復要回洛陽,快到穎川時,對左右的人說: 「我見到寇恂,一定要親手殺了他!」
寇恂知道賈復不會放過他的,決定躲開,不與賈復見面。他手下的一個武官對他說:「您怕賈復嗎?我帶著劍跟在您身邊,他要動手,我就不客氣!」
寇恂語重心長地說:「你知道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嗎?藺相如那麼有勇有謀,連秦王都怕他,可廉頗為難他時,他卻讓著廉頗。為什麼呢?他是為國家著想啊!他能做到的,我寇恂難道做不到嗎?」
可是,賈復是京城來的大臣,他從穎川路過,太守避開不見也不行。寇恂便吩咐人備下豐盛的酒飯,等賈復和他的隨從們來了,寇恂手下的官員們就熱情地迎上前去,獻上好酒好飯。等他們吃飽了,寇恂突然趕來,表示歡迎,然後推說有事,就匆忙離去了。賈復急忙叫人去追,但手下一個個喝得醉醺醺的,只好眼看著寇恂走遠了。
寇恂不計個人恩怨,以大局為重,清醒地對待別人對自己的怨恨,不與他人去爭長論短,而是機智避退。寇恂不爭、不鬥並不是他軟弱無能,而是一個心胸博大、忠直之人的過人之處。如若不忍,與賈復刀槍相向,只能仇更深,怨更大,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退一步卻海闊天空,對自己,對國家都有利,何樂而不為呢?
(正見網: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6/9/10/39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