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難守易」,是近代還在使用的軍事熟語之一。早在戰國時期,就有這然句話了,可以說是在當時的軍事技術裝備條件下,通過戰爭實踐總結出來的經驗。因為決定戰局優劣的有三大要素,就是天時、地利、人和;一般情況下,守的一方是據有地利條件的。如果雙方軍隊的數量和戰鬥力,相差並不懸殊,攻方沒有全面優勢,確實是難以戰勝守方的。這在戰國兵爭中不乏實例。請看這則故事:
趙國在長平戰役慘敗後,打算通過掠奪燕國的領土,來補償自己遭受的損失。平原君問他的大將馮忌說:「我要出兵攻打燕國,您看怎麼樣?」馮忌回答說:「這是不可以的。您看,秦國乘著連打七次勝仗的威風,在長平和咱們交手,事後又用全部兵力來圍攻邯鄲城;咱趙國呢,只靠收集到的散兵敗卒,守著一座破城。可是盡管這樣,秦兵到底也攻不下邯鄲,反而把他們的銳氣消耗盡了。什麼緣故呢,就是因為攻起來困難守起來容易啊!現在趙國並沒有連戰連捷的威風,而燕國也沒有受到像長平戰役那樣的損失。現在我國多次戰敗的元氣還沒有恢復,卻想用疲憊的軍隊去攻打強大的燕國,那樣的話,就是叫弱小的趙國仿傚強大的秦國去攻城;而叫強大的燕國效法弱小的趙國來守城;結果反而給了秦國休息兵馬的機會,讓他們再鑽空子找趙國的便宜。因為這個,我看不出您這個作法有什麼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