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謂即使是誣枉的事;如果經過人們多次傳述,連平時最信任他的人,也要為之動搖了。事見「國策」。
春秋時代,魯國武城人曾參,字子輿,他是至聖先師孔老夫子第一個入室的弟子,其人品行端方,性情至孝,平時最服膺孔子的道德思想,且又是傳孔子學術最早的第一人,故人皆尊之為「宗聖」。
「宗聖」一生,勤於鑽研,力學不倦,且日三省其身,終悟一始之旨。其實說到他的資質天賦,非但和普通的一般人沒有不同;甚至還是屬於比較魯鈍的,可是他後來述「大學」、作「孝經」,不僅為我學術界放一異彩,同時還成為孔老夫子所有弟子中最得意的門人之一。由此可知,一個人的成敗,在於努力,並不在於先天資質的賢愚。
可是曾子他既是個熟讀古今聖書的賢人,平時又最服膺孔子的道德思想,但他怎會魯莽到動刀殺人呢?
不過「曾參殺人」,確有這麼一回事;只是這個操刀殺人的曾參,另有其人,並不是孔子得意的門人曾子罷了。
當「曾參殺人」這個消息,第一次傳播到曾子母親耳朵的時候,據說她正坐在織布機旁織著布,神態自若,毫不為動,因為她深信自己的兒子平日通書達理,蹈矩循規,絕不會做出這樣無法無天,違背紀綱的事情的。至於那個通報消息的人呢,他也不過隨便在路上聽到「曾參殺人」這一回事而已,究竟這一個消息是不是靠得住,連他自己也不敢斷定。他之所以這樣做,無非基於同情和關懷曾子母子的處境而已,如今,他看到曾參母親的態度既是這樣堅決,那個人也就說什麼,只當是傳聞有誤罷了。
第二個來報告「曾參殺人」的,那個人所得到的消息來源比較詳盡確實。同時他也知道曾參的母親堅信她的兒子絕不是殺人之人,如果他自己沒有相當事實根據的話,他也不敢來饒舌的。
不料,曾參的母親聽了那個人的話後,依舊不信。任由報導的人怎樣指說曾參殺人這一消息是如何的真實可告,她仍然平靜如常的坐在織布機旁織著她的布,一點也沒有為這個傳聞而感到驚愕不安。後來,那人見她堅定如此,毫不為動,也就很沒有意思地走開了。
可是儘管他的母親是這樣的堅決信任,然而費城(今山東費縣西北)究竟不大,當第三個、第四個人接二連三來報告「曾參殺人」,並且已經被官方拘捕的消息後,她不能不為之愕然,終於投杼而起長嘆著道:
「參啊!俗語所謂:知子莫若父,知子莫若母。為母的雖然深信你平日的為人,而也堅信你絕不會做出這樣的事情來的;可是如今來通報你殺人的,已經是一而再,再而三了,難道他們這些人每個都和你過不去而故意捏造事實來讒誣你嗎?我真有點為你擔心,同時我也不能把它們當做是謠傳了。」曾參的母親說道這裡,眼淚竟簌簌地落了下來。
曾參母親的信心,一但發生動搖,於是曾家全家人便大大地起了恐慌。特別是曾母,她一刻不見曾參回來,簡直一刻都不能安定。有些親友們甚至建議曾母不如緣梯越牆逃走,免得被自己兒子的罪孽連累。可是曾母說什麼也不願意拋下老少於不顧,而自己一個人逃走,故勉強打起精神,強作鎮定,最後一直等到曾參回來,知道殺人者另有其人,她總算才放了心。
所謂曾參殺人,賢母的信心也起了動搖。後人因此,便根據這故事把它引申為成語,比喻即使是誣枉捏造的事;如經人多次的傳述,以偽亂真,連平時最信任他的人,也要為之動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