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 成語智慧王 分類成語

  春秋時,宋國的司馬桓魋曾受到景公的寵信,權傾一時,家財萬貫,還擁有一顆珍貴的寶珠。後來他因犯罪逃亡國外,景公想要那顆寶珠,便派人去問他寶珠的下落,桓魋隨口答說:「我丟到池子裡了。」眾人便將池水排盡找那顆珠子,但卻一無所獲,且因為沒有水,池子裡的魚都乾死了。
  宋景公為了要找寶珠,排光池水,使池裡的魚受到無辜牽連。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殃及池魚」,比喻無故受到牽累。
  另外,漢朝應劭的《風俗通義》裡,也有記載「殃及池魚」的不同故事。他寫到「城門失火,禍及池中魚」的來源,一般的說法是:一個看守城門的人,姓池名魚,城門失火時上前撲救,結果被燒死。
  但有一本《百家書》裡卻是記載:「宋國的城門失火,眾人舀池子裡的水救火,池水因而乾枯了,裡面的魚都露了出來,就被大家抓去吃。」也說明了池魚因城門失火而受到無辜牽連。


文化課教材(高級):殃及池魚(成語故事)
作者: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正見網2008年05月23日】

【原文】
宋桓司馬(1)有寶珠,抵罪出亡(2)。王使人(3)問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於是竭池(4)而求之,無得,魚死焉。此言禍福之相及(5)也。(《呂氏春秋.孝行覽.必己》)

【註解】
(1)桓司馬:指桓魋(音「頹」)。此人任司馬一職。
(2)抵罪出亡:抵,當。指犯了罪而逃亡。
(3)使人:派人。
(4)竭池:使池水乾枯。
(5)相及:互相牽連。

【故事闡述】
在春秋時的宋國,有一受到景公的寵信的司馬,名叫桓魋。當時桓魋不論權力、地位在那時都是屬一屬二的,而且更是家財萬貫,還擁有一顆罕見的寶珠。

後來他因犯了罪,逃亡國外。景公一心想要那顆罕見的寶珠,便派人去問他寶珠的下落,桓魋答說:「我把寶珠丟到池子裡了。」景公便派人將池水排盡,只為了尋找那顆珠子,最後卻一無所獲!也因為這池子裡沒有了水,池子裡的魚也都死了。這不就是說明了禍福常常是由同一個來源產生的道理嗎?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殃及池魚」,比喻無故受到牽累。

【討論】
(1)桓魋犯了罪、逃亡國外,卻因為什麼導致景公派人到處找他?
(2)桓魋隨口說寶珠在何處?因此害得什麼無辜受到牽連?
(3)「禍福相及」是什麼意思呢?請你想想這句話,有沒有道理?請你把實際的例子和同學分享看看。

【造句練習】
例:在家玩火,常會殃及池魚,害了自己,也害了鄰居。
例:誰都不想被殃及池魚,所以這件吃力不討好的事,還是別做的好!

【相似成語】
池魚之禍、魚池之殃、池魚受殃
FROM: 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8/5/23/52896.html

資料來源: http://big5.zhengjian.org/node/52896

頁庫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