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 成語智慧王 分類成語

[敵戰計] 第七計 無中生有

誑也,非誑也,實其所誑也(1)。少陰、太陰、太陽(2)。

(1)誑也,非誑也,實其所誑也:誑,欺詐、誑騙。實,實在,真實,此處作意動詞。句意為:運用假象欺騙對方,但並非一假到底,而是讓對方把受騙的假象當成真象。
(2)少陰,太陰,太陽:此「陰」指假象,「陽」指真象。句意為:用大大小小的假象去掩護真象。

古人按語說:無而示有,誑也。誑不可久而易覺,故無不可以終無。無中生有,則由誑而真,由虛而實矣,無不可以敗敵,生有則敗敵矣,如:令狐潮圍雍丘,張巡縛嵩為人千餘,披黑夜,夜縋城下;潮兵爭射之,得箭數十萬。其後復夜縋人,潮兵笑,不設備,乃以死士五百砍潮營,焚壘幕,追奔十餘里(新唐書一九二《張巡傳》《戰略考 唐》)。

此計的關鍵在于真假要有變化,虛實必須結合,一假到底,易被敵人發覺,難以制敵。先假後真,先虛後實,無中必須生有。指揮者必須抓住敵人已被迷惑的有利時機,迅速地以「真」、以「實」、以「有」,也就是以出奇制勝的速度,攻擊敵方,等敵人頭腦還來不及清醒時,即被擊潰。

無中生有,這個「無」,指的是「假」,是「虛」。這個「有」,指的是「真」,是「實」。無中生有,就是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虛實互變,擾亂敵人,使敵方造成判斷失誤,行動失誤。此計可分解為三部曲:第一步,示敵以假,讓敵人誤以為真;第二步,讓敵方識破我方之假,掉以輕心;第三步,我方變假為真,讓敵方仍誤以為假。這樣,敵方思想已被擾亂,主動權就被我方掌握。使用此計有兩點應予注意:

第一、敵方指揮官性格多疑,過于謹慎的,此計特別奏效。

第二、要抓住敵方思想已亂迷惑不解之機,迅速變虛為實,變假為真,變無為有,出其不意地攻擊敵方。

唐朝安史之亂時,許多地方官吏紛紛投靠安祿山、史思明。唐將張巡忠於唐室,不肯投敵。他率領二三千人的軍隊守孤城雍丘(今河南杞縣)。安祿山派降將令狐潮率四萬人馬圍攻雍丘城。敵眾我寡,張巡雖取得幾次突擊出城襲擊的小勝,但無奈城中箭只越來越少,趕造不及。無有箭只,很難抵擋敵軍攻城。張巡想起三國時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心生一計。急命軍中搜集秸草,扎成千餘個草人,將草人披上黑衣,夜晚用繩子慢慢往城下吊。

夜幕之中,令狐潮以為張巡又要乘夜出兵偷襲,急命部隊萬箭齊發,急如驟雨。張巡輕而易舉獲敵箭數十萬支。令狐潮天明後,知已中計,氣急敗壞,後悔不迭。第二天夜晚,張巡又從城上往下吊草人。賊眾見狀。哈哈大笑。

張巡見敵人已被麻痺,就迅速吊下五百名勇士,敵兵仍不在意。五百勇士在夜幕掩護下,迅速潛入敵營,打得令狐潮措手不及,營中大亂。

張巡乘此機會,率部衝出城來,殺得令狐潮大敗而逃,損兵折將,只得退守陳留(今開封東南)。張巡巧用無中生有之計保住了雍丘城。

戰國末期,七雄並立。實際上,秦國兵力最強,楚國地盤最大,齊國地勢最好。其餘四國都不是他們的對手。當時,齊楚結盟,秦國無法取勝。秦國的相國張儀是個著名謀略家,他向秦王建議,離間齊楚,再分別擊之。秦王覺得有理,遂派張儀出使楚國。

張儀帶著厚禮拜見楚懷王,說秦國願意把商于之地六百里(今河南淅川、內江一帶)送與楚國,只要楚能絕齊之盟。懷王一聽,覺得有利可圖:一得了地盤,二削弱了齊國,三又可與強秦結盟。於是不顧大臣的反對,痛痛快快地答應了。懷王派逢侯醜與張儀赴秦,簽訂條約。二人快到咸陽的時候,張儀假裝喝醉酒,從車上掉下來,回家養傷。逢侯醜只得在館驛住下。過了幾天,逢侯醜見不到張儀,只得上書秦王。秦王回信說:既然有約定,寡人當然遵守。但是楚未絕齊,怎能隨便簽約呢?

逢侯醜派人向楚懷王匯報,懷王哪裡知道秦國早已設下圈套,立即派人到齊國,大罵齊王,於是齊國絕楚和秦。

這時,張儀的「病」也好了,碰到逢侯醜,說:「咦,你怎麼還沒有回國?」逢侯醜說:「正要同你一起去見秦王,談送商于之地一事。」張儀卻說:「這點小事,不要秦王親自決定。我當時已說將我的奉邑六里,送給楚王,我說了就成了。」逢侯醜說:「你說的是商于六百里!」張儀故作驚訝:「哪裡的話!秦國土地都是征戰所得,豈能隨意送人?你們聽錯了吧!」

逢侯醜無奈,只得回報楚懷王。懷王大怒,發兵攻秦。可是現在秦齊已經結盟,在兩國夾擊之下,楚軍大敗,秦軍盡取漢中之地六百里。最後,懷王只得割地求和。

懷王中了張儀無中生有之計,不但沒有得到好處,相反卻喪失大片國土。
FROM: http://www.erbin.cn/my/showart.asp?id=15


頁庫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