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 |
5053 |
成語 |
不忍戴天 |
注音 |
ㄅㄨˋ ㄖㄣˇ ㄉㄞˋ ㄊㄧㄢ |
漢語拼音 |
bù rěn dài tiān |
釋義 |
義參「不共戴天」。見「不共戴天」條。 |
典源 |
此處所列為「不共戴天」之典源,提供參考。◎1《禮記.曲禮上》父之讎1>,弗與共戴天2>;兄弟之讎3>,不反兵4>;交遊之讎5>,不同國。〔注解〕(1)父之讎:殺父的仇敵。讎,音ㄔㄡˊ,通「仇」,仇敵。(2)弗與共戴天:不與之共存於世。戴天,指立於天地間。戴,頂著。(3)兄弟之讎:殺害兄弟的仇敵。(4)不反兵:不用返家取兵器。反,通「返」。(5)交遊之讎:殺害朋友的仇敵。◎2《禮記.檀弓上》子夏問於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寢苫枕干,不仕,弗與共天下也。遇諸市朝,不反兵而鬥。」 |
典故說明 |
此處所列為「不共戴天」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不共戴天」這句成語原本的意思就是「不和仇人頂著同樣的天」,「天」只有一個,所以也就是不和仇人共存於世間的意思。什麼樣的仇人非得拚個你死我活呢?《禮記.曲禮》有一段話說:「殺害父親的仇人,我不應和他共處於世間;在路上遇到殺害兄弟的仇人,不必等回家拿兵器,就應該直接上前報復;如果是殺害朋友的仇人,我不應該和他同國。」傳統的儒家是很講究禮的。在禮的觀念中,對父母要盡孝,對兄弟要友愛,對朋友要存義,這是為人的基本。所以一個人是非觀念要分明,要「以直報怨」。父母既是我們在世上最親的人,遇到殺父仇人,豈有輕饒的道理?想盡辦法也要報仇,否則為人子女就是不孝,也就是不合禮了。這正是為何《曲禮》說:「父之讎,弗與共戴天」的理由了。這種觀念在《禮記.檀弓上》也提到:有父母之仇要報的人,是要「寢苫枕干」的。苫,音ㄕㄢ,草的意思。干是盾,也就是兵器的意思。也就是為報父母之仇,為人子女要處心積慮,睡不能安寢,隨時準備兵器,等待機會。所以「不共戴天」原本是古代儒家藉報父仇一事的觀念,來宣揚對父母之孝的重要,後來演變成一句成語,比喻對人仇恨極深。 |
書證 |
01.《太平廣記.卷四九二.靈應傳》:「妾家世會稽之鄮縣,……其後世遭世不造,瞰室貽災,五百人皆遭庾氏焚炙之禍。纂紹幾絕,不忍戴天,潛遁幽巖,沈冤莫雪。」 |
用法說明 |
|
近義 |
|
反義 |
|
辨識 |
|
參考語詞 |
不共戴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