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共戴天-教育部國語辭典公眾授權網《成語典》資料

編號 101
成語 不共戴天
注音 ㄅㄨˋ ㄍㄨㄥˋ ㄉㄞˋ ㄊㄧㄢ (變) ㄅㄨˊ ㄍㄨㄥˋ ㄉㄞˋ ㄊㄧㄢ
漢語拼音 bù gòng dài tiān(變)bú gòng dài tiān
釋義 不與殺父的仇人共存於世間。◎語本《禮記.曲禮上》。後用「不共戴天」比喻仇恨極深。△「勢不兩立」
典源 ◎1《禮記.曲禮上》父之讎1>,弗與共戴天2>;兄弟之讎3>,不反兵4>;交遊之讎5>,不同國。〔注解〕(1)父之讎:殺父的仇敵。讎,音ㄔㄡˊ,通「仇」,仇敵。(2)弗與共戴天:不與之共存於世。戴天,指立於天地間。戴,頂著。(3)兄弟之讎:殺害兄弟的仇敵。(4)不反兵:不用返家取兵器。反,通「返」。(5)交遊之讎:殺害朋友的仇敵。◎2《禮記.檀弓上》子夏問於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寢苫枕干,不仕,弗與共天下也。遇諸市朝,不反兵而鬥。」
典故說明 「不共戴天」這句成語原本的意思就是「不和仇人頂著同樣的天」,「天」只有一個,所以也就是不和仇人共存於世間的意思。什麼樣的仇人非得拚個你死我活呢?《禮記.曲禮》有一段話說:「殺害父親的仇人,我不應和他共處於世間;在路上遇到殺害兄弟的仇人,不必等回家拿兵器,就應該直接上前報復;如果是殺害朋友的仇人,我不應該和他同國。」傳統的儒家是很講究禮的。在禮的觀念中,對父母要盡孝,對兄弟要友愛,對朋友要存義,這是為人的基本。所以一個人是非觀念要分明,要「以直報怨」。父母既是我們在世上最親的人,遇到殺父仇人,豈有輕饒的道理?想盡辦法也要報仇,否則為人子女就是不孝,也就是不合禮了。這正是為何《曲禮》說:「父之讎,弗與共戴天」的理由了。這種觀念在《禮記.檀弓上》也提到:有父母之仇要報的人,是要「寢苫枕干」的。苫,音ㄕㄢ,草的意思。干是盾,也就是兵器的意思。也就是為報父母之仇,為人子女要處心積慮,睡不能安寢,隨時準備兵器,等待機會。所以「不共戴天」原本是古代儒家藉報父仇一事的觀念,來宣揚對父母之孝的重要,後來演變成一句成語,比喻對人仇恨極深。
書證 01.《新唐書.卷一九二.忠義列傳中.許遠》:「使國威喪衄,巡功業墮敗,則遠於臣不共戴天,請追奪官爵,以刷冤恥。」02.《大宋宣和遺事.貞集》:「一時士大夫甘心講和,酣絭於湖山歌舞之娛,而忘父兄不共戴天之仇矣。」03.《朱子語類.卷一三三.本朝七.夷狄》:「則襄公殺其父之時,莊公當以不共戴天之故,告之天子、方伯、連率,必以復讎為事,殺得襄公而後已,如此方快。」04.《元史.卷一九五.忠義列傳三.王伯顏》:「(伯顏子)相詈曰:『吾與汝不共戴天,恨不寸斬汝,我受汝官邪!』賊殺之。」05.《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一:「王世名痛哭道:『此不共戴天之仇,兒誓不與俱生人世!』」06.《三國演義》第五八回:「(馬超)咬牙切齒,大罵:『操賊!欺君罔上,罪不容誅!害我父弟,不共戴天之讎!吾當活捉生啖汝肉!』」07.《明史.卷一六九.王直列傳》:「陛下宵衣旰食,徵天下兵,與群臣兆姓同心僇力,期滅此朝食,以雪不共戴天之恥。」08.《封神演義》第九五回:「殷成秀大怒,罵曰:『……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定拿你碎尸萬段,以泄此恨!』」09.《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回:「在老婆眼前又不便把大舅爺待自己的情形說出,更不敢露出忿恨之色。那心中卻把大舅爺恨的猶如不共戴天一般。」10.《兒女英雄傳》第一七回:「至於為親報仇,所謂『父仇不共戴天』,豈容片刻隱忍?」11.《聊齋志異.卷三.宮夢弼》:「親友偶來,亦曾無作雞黍之事。或言其家不貧,便瞋目作怒,其仇如不共戴天。」12.《蕩寇志》第二五回:「我正待助小婿報不共戴天之仇,焉肯與你講和!」13.《鏡花緣》第五七回:「承志道:『我同這惡婦乃不共戴天之仇,豈可令妻妹在他跟前應試!』」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比喻仇恨極深。【使用類別】用在「怨恨相仇」的表述上。【例  句】<01>父仇不共戴天,非報不可。<02>此恨如同不共戴天,難解難消了。<03>他恨不得一刀殺了這不共戴天的仇人。<04>土匪毀我家園,殺我家人,這仇不共戴天,一定要報。<05>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哪是你三言兩語所能化解的?<06>如今不共戴天的仇人就在眼前,他情緒激動得全身顫抖。<07>你們雙方到底有什麼不共戴天的仇恨,為什麼要這樣殘酷對待呢?<08>現代有些人看不順眼就動刀槍,好像對方跟他有不共戴天之仇似的。<09>你們只是好鬥而已,又不是有什麼不共戴天之仇,幹嘛如此怒目相向?
近義 水火不容,冰炭不容,你死我活,勢不兩立,勢如水火,勢如冰炭,誓不兩立
反義 不念舊惡,言歸於好
辨識 請參考『辨識101.html
參考語詞 不同天地,不忍戴天,羞共戴天,義不同戴,不同日月,不共天地,不共之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