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 成語智慧王 分類成語

禍起蕭牆

注音一式ㄏㄨㄛˋ ㄑㄧˇ ㄒㄧㄠ ㄑㄧㄤˊ
漢語拼音huò qǐ xiāo qiáng
同義詞事在蕭牆 變起蕭牆 亂作蕭牆 禍發蕭牆 禍稔蕭牆 蕭牆禍起 蕭牆之禍 蕭牆之憂 蕭牆之患 釁發蕭牆 釁起蕭牆
出處《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舊五代史˙卷七十三˙唐書˙毛璋傳:「明年,蕭牆禍起,繼岌自西川至渭南,部下散亡。」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釁起他族,事在蕭牆。」
晉書˙卷二˙文帝紀:「乃者王室之難,變起蕭牆,賴公之靈,弘濟艱險。」
明˙湯顯祖˙南柯記˙第四十齣:「他書後明說著,釁生他族,變起蕭牆。」
漢書˙卷六十三˙武五子傳˙贊曰:「秦將吏外畔,賊臣內發,亂作蕭牆,禍成二世。」
漢˙袁紹˙與公孫瓚書:「兵興州壞,禍發蕭牆,將以定霸,不亦難乎?」
唐˙劉蕡˙對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策:「禍稔蕭牆,奸生帷幄,臣恐曹節侯覽,復生於今日矣。」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三十八:「蕭牆禍起片時間,到如今反為難上難。」
後漢書˙卷五十八˙傅燮傳:「此皆釁發蕭牆,而禍延四海者也。」
北周˙庾信˙周大將軍司馬裔碑:「時值亂離,釁起蕭牆,遂終非命。」
釋義蕭牆:古代宮室內當門的小牆;屏障大門的牆壁,比喻內部。
蕭,肅敬。牆,屏風。古代君臣相見的禮節,到屏風之處而更加肅敬。故以蕭牆比喻內部或至近之地。
全句是指發生在自家門內的禍亂。比喻內亂。
釁:縫隙,引申為爭端,事端。
例句不照這麼辦法,恐禍起蕭牆,勢且波及全國,總統不如通權達變,暫歇風潮為是。(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八十回)
這次的危機純粹是禍起蕭牆,看來董事長得重新整頓一番了。
他家擁有龐大的財產,父親去世後,兄弟四人不努力整頓事業,卻為了遺產而引起「蕭牆之禍」,讓親朋好友看了心痛。
用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指內亂
相似詞同室操戈,家庭禍變,尺布斗粟
相反詞敵國外患,兵臨城下,大軍壓境
萌典 教育百科
	禍起蕭牆	變起蕭牆	蕭牆禍起	釁起蕭牆	釁發蕭牆	禍興蕭牆	禍稔蕭牆	禍發蕭牆	亂作蕭牆	禍生蕭牆	蕭牆之變	難起蕭牆

難字註解

ㄒㄧㄣˋ xìn 萌典 國際電腦漢字及異體字知識庫

[動]
1.古代祭祀時,把牲畜的血塗在器皿上,用來祭祀神靈稱為「釁」。《孟子.梁惠王上》:「將以釁鐘。」宋.陸游〈雪中忽起從戎之興戲作〉詩四首之二:「獸奔鳥散何勞逐,直斬單于釁寶刀。」
2.塗、熏。《國語.齊語》:「比至,三釁,三浴之。」《漢書.卷四八.賈誼傳》:「豫讓釁面吞炭。」
3.奮動。《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夫小人之性,釁於勇。」
[名]
1.裂痕、縫隙。《續漢書志.第一.律曆志上》:「候氣之法,為室三重,戶閉,塗釁必周,密布緹縵。」明.宋應星《天工開物.卷中.鐘》:「若相承遇緩,則先入之質欲凍,後者不粘,釁所由生也。」
2.徵兆、禍兆。《國語.魯語上》:「若鮑氏有釁,吾不圖矣。」《三國志.卷五八.吳書.陸遜傳》:「近覽劉氏傾覆之釁。」
3.嫌隙、爭端。如:「挑釁」、「尋釁」。
4.過失、罪過。《左傳.莊公十四年》:「人無釁焉,妖不自作。」
5.姓。如春秋時魯國有釁夏。

補充說明

釋義

禍起蕭牆裡的「蕭牆」是什麼牆?
千里草 / 2008-06-17

  歐洲杯激戰正酣,有報導稱,義大利隊不再團結,如果說外面的人難免對多納多尼指手畫腳,但有的球員說跟多納多尼在一起沒有安全感。王朝都是被內亂弄垮的,現在的義大利隊可能禍起蕭牆。

  汶川地震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自古以來,若人心不齊,必禍起蕭牆;若軍心渙散,必兵敗於野。反觀今日之中國,以眾志成城、禍福與共的鋼鐵力量,已然築起堅不可摧的血肉長城,傲岸於世!

  成語“禍起蕭牆”時常被人們引用,那麼“蕭牆”是個什麼牆呢?

  蕭牆是古代國君宮殿大門內(或者大門外)面對大門起屏障作用的矮牆,又稱“塞門”。蕭牆的作用,在於遮擋視線,防止外人向大門內窺視。現在,在廣大的農村庭院裡,迎著頭門就時常還會設立“影北牆”,你進入一個庭院,首先看到的是矮牆,不可能直接看到正房。《論語集解》轉引鄭玄的解釋說到:“蕭之言肅也;牆猶屏也。君臣相見之禮,至屏而加肅敬焉,是以謂之蕭牆。”蕭牆之內就是宮室,臣子進入宮室晉見君王首先要經過蕭牆,在此需要整理儀範,換為嚴肅尊敬的態度。蕭牆也因此借指內部。

  成語“禍起蕭牆”源自《論語·季氏》:“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孔子教訓他的兩個學生說,子路、冉求,你們兩個人在季家(當時魯國最有權勢的貴族,把持國政,專橫一時)當輔相,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人家不服你的氣,你的政治道德無法使人信服,所以人家沒有來結交納好。在國內則弄得分崩離析、意見分歧,表面上看是整體的,內在很多因素是分裂的。大家離心離德,遲早要崩潰的。這種情形是守不住的,因為內部分崩離析,難以自保,只好向外發展,轉移人家的視線,是同樣的道理。所以孔子說,你們因為許多內政問題不能解決,於是只好用兵,在外面發動戰爭來轉移內部的注意力。在我看來,你們很危險,季家最大的煩惱、痛苦、憂愁,不在顓臾這個邊區的小國家,而是在蕭牆之內,在季家自己兄弟之間。孔子說了這個話不久,後來季家兄弟果然發生了問題;所以後世內部發生禍亂,就用 “禍起蕭牆”這句話。在文學上典故,就是從孔子這句話來的。

  後來,人們用禍起蕭牆比喻禍患起於內部。比如《秦並六國平話》卷下:“祖舜宗堯致太平,秦皇何事苦蒼生?不知禍起蕭牆內,虛築防胡萬里城。”說的也是這個意思。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需要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在一個單位,需要眾人拾柴火焰高,擰成一股繩;一個家庭也是一樣,不是說嗎,夫妻同心,其利斷金!要防患於未然,避免禍起蕭牆!


FROM: http://books.sina.com.tw/blogbook/city/2008-06-17/023814561.shtml
810_023814561.shtml.pdf

出處

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季康子為鞏固自己的統治權力,想攻打附近的顓臾國。季康子的謀臣冉有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學生,他們問孔子該如何處理。孔子說:「治理一國不能使百姓安居樂業,國內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態,恐怕要禍起蕭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