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 成語智慧王 分類成語

付之東流

注音一式ㄈㄨˋ ㄓ ㄉㄨㄥ ㄌㄧㄡˊ
漢語拼音fù zhī dōng liú
同義詞付之流水 付諸東流 付諸流水 盡付東流
出處唐‧高適《封丘作》詩:「生事應須南畝田,世事盡付東流水。」
喻世明言˙卷三十˙明悟禪師趕五戒:「慧遠已知五戒禪師差了念頭,犯了色戒,淫了紅蓮,把多年清行,付之東流。」
文明小史˙第二十三回:「我這門樣一鬧,學堂中人一定要批評我,把我從前的名聲,一齊付之東流了。」
清‧黃鈞宰《金壺七墨‧鴛鴦印傳奇始末》:「惜丙寅清水潭決,稿本付諸東流,故錄其梗概於此。」
明‧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緝捕使臣等聽得這話,傳在耳朵裏,也只好笑笑,誰敢向他家道個「不」字?這件事只索付之東流了。」
釋義扔在東流的水裏沖走。比喻希望落空,成果喪失,前功盡棄,好像隨著流水沖走了一樣。

交給東流的水。比喻希望落空或前功盡棄。亦作「付之流水」、「付諸東流」、「付諸流水」、「盡付東流」。
例句他費了一生心血收藏的集郵冊子,在水災時付之東流。
用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比喻成果喪失,前功盡棄
相似詞灰飛煙滅,化為烏有,化為灰燼,冰消瓦解,煙消雲散,煙消火滅,雲消霧散,過眼雲煙,蕩然無存,煙雲過眼,付之一炬,前功盡棄,毀於一旦,功虧一簣,春夢一場
相反詞功德圓滿,大功告成,無損大局
萌典 教育百科

補充說明

出處

《封丘作》 高適
我本漁樵孟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澤中,寧堪作吏風塵下。
只言小邑無所為,公門百事皆有期。拜迎官長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
歸來向家問妻子,舉家盡笑今如此。生事應須南畝田,世情付與東流水。
夢想舊山安在哉,為銜君命且遲回。乃知梅福徒為爾,轉憶陶潛歸去來。

  高早年閒散困頓,直到天寶八載(749),將近五十歲時,才因宋州刺史張九皋的推薦,中「有道科」。中第後,卻只得了個封丘縣尉的小官,大失所望。這首詩就作于封丘任上,這是詩人發自肺腑的自白,揭示了他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和出仕之後又強烈希望歸隱的衷曲。

  開頭四句高亢激越,這是壓抑已久的感情的迸發。縣尉只不過是「從九品」的卑微之職,主管的無非是捕盜賊、察奸宄一類差使。對一個抱負不凡的才志之士來說,怎甘墮落風塵,做個卑微的小吏呢!他不由懷念起當年在孟諸(古澤藪名,故址在今河南商丘縣東北,這裡泛指梁宋一帶)「混蹟漁樵」、自由自在的生活。「乍可」「寧堪」相對,突出表現了詩人醒悟追悔和憤激不平的心情。不需要煩瑣的描繪,一個憂憤滿懷的詩人形象便突兀地站立在讀者面前了。

  「只言」以下四句,緊接「寧堪作吏風塵下 」,加以申述發揮,感情轉向深沉,音調亦隨之低平。詩人素懷鴻鵠之志:「舉頭望君門,屈指取公卿,」(《別韋參軍》)到封丘作縣尉,乃是不得已而俯身降志。當初只以為邑小官閒,哪知道一進公門,便是自投羅網,種種令人厭煩的公事,都有規定的章程和期限,約束人不得自由。更受不了的還有「拜迎長官」、「鞭撻黎庶」時的難堪,這對高是莫大的屈辱,安得不「心欲碎」、「令人悲」呢?這兩句詩可見詩人潔身自愛的操守,也反映了當時政治的腐朽黑暗,對仗工整,情感激烈。

  一腔悲憤實在難以自抑,那就回家向親人訴說訴說吧。不料妻室兒女竟都不當一回事,反而責怪自己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自己嚴肅認真的態度倒反成了笑料,這豈不是更可悲嗎?家人的「笑」,正反襯出詩人的迂闊真率,不諳世事。既然如此,只好棄此微官,遂我初服:「生事應須南畝田,世情盡付東流水」,還是拋棄世情,歸隱躬耕去吧!

  然而,眼前還是思歸而不得歸:夢魂縈繞的舊山不可得見;受命為官,一時又還交卸不了。沒有聖明的君主在位,一個小小的縣尉又能有什麼作為呢?漢代的南昌尉梅福,竭誠效忠,屢次上書,結果還是徒勞,左思右念,倒又想起欣然而賦《歸去來》的陶潛了。

  殷在《河岳英靈集》裡評高的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也就是詩的情意真摯,並且氣勢充沛,造語挺拔。此詩很能體現這個特點。全詩運用質樸自然、毫無矯飾的語言,扣緊出仕後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稱心而言,一氣貫注,肝膽照人,正是這詩感動讀者的力量所在。全詩四段,不堪作吏是全篇的主意。開頭四句,從高處落筆,自敘本來面目,說明不堪作吏的原由,憤慨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從客觀現實申述不堪作吏的實情,與第一段形成強烈的對照,感情轉為沉痛壓抑。第三段拓展第二段的內容,表明擺脫這種不堪,提出棄官歸隱的願望。第四段就第三段的意思急轉急收,因一時不能擺脫作吏的客觀礙難,也就更加向往歸隱,與第一段遙遙照應。結構嚴整而又有波瀾起伏,感情奔瀉而又有旋跌宕之姿。

  在句法上,全篇每段四句的一二句為散行,三四句是對偶。如此交互為用,經緯成文,既流動,又凝重;四段連結,造成反復回環的旋律。對偶的一聯中,不僅字面對仗工整,而且都是一句一意或一句一事,沒有意思重復的合掌,顯得整飭精鍊;更因虛詞的承接照應,詩意聯貫而下,語勢生動自然,成為很好的流水對,讀來便覺氣勢流轉,絕無板滯之病。全詩每段一韻,依次為:仄聲馬韻、平聲支韻、仄聲紙韻、平聲灰韻。這樣平仄相間,抑揚鮮明,隨著詩的感情變化,音韻也起落有勢,增加了聲調的美感。

  (徐永年)
FROM: http://www.teachercn.com/zxyw/teacher/tsjs/201021121329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