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 成語智慧王 分類成語

作育菁莪

注音一式ㄗㄨㄛˋ ㄩˋ ㄐㄧㄥ ㄜˊ
漢語拼音zuò yù jīng é
出處菁莪,語本《詩經.小雅.菁菁者莪》。菁莪,此處形容有才學者。
釋義培養人才。為教育界常用的題辭。
例句張老師花費畢生的心血,作育菁莪,提攜後進,在教育方面貢獻極大。
用法用於對教育界或教育人士的題辭。
相似詞作育英才,作育人材
萌典 教育百科

補充說明

釋義

「菁莪」考
教育部臺灣省中等學校教師研習會研究員 葉煬彬

本會(教育部臺灣省中等學校教師研習會)創會於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創會首長為謝水南先生,他把本會的建築物泛稱為「菁莪山莊」,繼任首長黃武鎮先生承其意,將本會所出版之傳播性刊物稱為「菁莪季刊」,他們顯然都認為「菁莪」兩字含有「樂育賢材」之意;實則「菁莪」之原始含意並非如此,只因《詩序》曲解在先,後人懾其權威,或因襲相承,或為其曲護,乃至於積非成是,成為所謂的「習慣用法」。

按,「菁莪」語出《詩經‧小雅》「菁菁者莪」篇,其文曰:

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見君子,樂且有儀。菁菁者莪,在彼中沚;既見君子,我心則喜。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既見君子,錫我百朋。汎汎楊舟,載沉載浮;既見君子,我心則休。

《詩序》釋曰:「菁菁者莪,樂育材也。君子能長育人材,則天下喜樂之矣」。鄭玄(撰:《毛詩鄭箋》三十卷)、孔穎達(撰:《毛詩正義》四十卷)皆承其旨,並進一步為之詮釋。《箋》曰:「樂,天子樂也,……。曰:樂育材,則舉四章之大旨括之,非釋首章『樂』字也。人君以能育才為樂,則人亦以得其養為樂矣。喜樂因我心則喜:喜者,喜己之成材;言我心,正與上樂字相別」。《正義》:「作『菁菁者莪』詩者,樂育材也。言君子為人君,能教學而長育其國人,使有材而成秀進之士,至於官爵之。君能如此,則為天下喜樂矣。故作此詩以美之」。類此解釋,皆在「喜」、「樂」字上作工夫,毫無根據可言。坦白講,吾人若欲「菁菁者莪」篇和「樂育賢材」發生干繫,唯一的線索還是在「菁菁者莪」四個字。所謂「菁菁者莪」,意思是說:「莪草長得很茂盛」,以此來比喻「育才有成」,雖有點穿鑿附會,但總比在「喜」、「樂」字上捕風捉影要來得有說服力。

解詩的途徑有很多種,筆者比較服膺朱熹從詩本身來解詩的主張。朱熹說:「今欲觀詩,不若且置小序及舊說,只將元詩虛心熟讀,徐徐玩味,侯彷彿見箇詩人本意,卻從此推尋將去,方有感發。……。熹當時解詩時,且讀本文四五十遍,已得六七分。卻看諸人說,與我意思如何?大綱都得之,又讀三四十遍,如此卻義理流通自得矣」(《詩經遺說》卷一)。朱熹解詩的態度被李辰冬評為「主觀」,他認為解詩除了求諸詩本身之外,另需注意:字句成語的訓詁,文物制度的考徵,地理環境的明瞭,人物事件的知曉,詩篇與詩篇的關係等等(李辰冬,民63)。李氏的說法雖然言之成理,但只能視為是朱熹意見的補充。基本上,朱熹掌握了解詩的主要方向─唯有透過對於詩本身的思索和感覺,才能真正瞭解詩;這情形就好像要想瞭解一個人,唯有直接去和那個人交往接觸,才能真正瞭解那個人一樣,而非訴諸於道聽途說,乃至於人云亦云等等,否則誤解勢必加深。

瞭解了這個道理,吾人試著從詩的本身來瞭解「菁菁者莪」篇的內涵。這首詩,吾人可嘗試翻譯成:

茂盛的莪草

生長在山阿上

此時此刻與您相會

歡樂之中不失威儀

茂盛的莪草

生長在水中的小渚上

此時此刻與您相會

心裏非常地歡喜

茂盛的莪草

生長在山陵上

此時此刻與您相會

感激您饋贈我許多的錢財

用楊木做成的小舟

在水上漂盪著

時沉時浮

此時此刻與您相會

心裡感受到友誼的甜美

這樣的釋文,完全擺脫了《詩序》的拘束:所謂「菁菁者莪」,重複敘述,一方面表示古詩皆可吟唱,字詞重複出現本是歌詞表達的一種方式;另外重複敘述,也可視為是文學的鋪陳手法,以此營造出見面地點的繁茂景觀,並拿來與見面時的歡樂情景互相襯托。小雅是士大夫階級的文學,詩中友人很可能道德、文章、社會地位乃至於年齡等等,皆在作者之上,故稱呼友人為「君子」,紳士氣味很重。最後一章則以小舟載沉載浮,來比喻人生的無常,在這樣的心情下與好友相聚,更覺欣慰。李辰冬前揭文亦將此詩解為友人相聚,深得詩意;但卻一口咬定《詩經》的作者是尹吉甫,此詩是尹吉甫和南仲聚會之作,未免過於武斷?另外,朱熹根據《左傳》之記載,認為「此亦燕飲賓客之詩」(竹添光鴻,民9),不能說沒有可能;但在《白鹿洞賦》中,卻又說:「樂菁莪之長育」,則又回到《詩序》之老路,可謂前後矛盾。

中文裡面有許多名詞或成語,因長期積非成是,成為所謂的「習慣用法」,「菁莪」明顯為其中之一例。吾人認為,以「菁莪」兩字當「樂育賢材」用並無不可,引用者可歸因為:「習慣用法」,旁人根本無從置喙;但若動輒加引原詩,以示熟知典故,則不免「洩底」,徒然招來「弄巧成拙」之譏。
FROM: http://www.isst.edu.tw/s44/quarterly/48/quartery-4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