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聞雞起舞】
——也叫「雞鳴起舞」,喻奮發。祖逖與劉琨共被同寢,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事見:「晉書」。
晉朝時候,有位輕財好俠,豁達而有大志的青年,名叫祖逖(字士雄,范陽人),他經常送食物和衣服等救濟貧苦的人,所以村里的人,都非常尊敬與看重他。當時,他有一個極好的朋友名劉琨,也是生性豪邁,胸襟開闊的人,兩人平時住在一室,互相砥礪,研究學問,檢討事業上的得失,都想有機會為國家效勞。
一天凌晨,還才五更天,大地一片淒清沈靜,突然響起一陣嘹亮的雞啼,祖逖為之驚醒,就把同被而臥的劉琨輕輕踢醒:
「你聽,雞啼聲多輕脆悅耳,牠引吭高鳴,不是要喚醒有為的青年發憤圖強嗎?」
「是呀!我們不能貪睡了!」劉琨也跟著披衣下床。
兩人走到院中,感到陣陣的寒意,使人戰慄得不能忍受。「我們何不來舞劍呢?蓋舞劍既可鍛鍊身體,又可藉以取暖」!祖逖這樣提議著,於是劉琨也立刻同意從臥室取出劍來,兩人就在曙光將露前舞練起來,越舞越有精神,越舞越有力氣,不覺東方既白了。
後來,祖逖被晉元帝賞識,奉命做豫州(今河南)刺史,他慨然以澄清中原,北伐叛逆為己任。率領精心訓練的部隊,渡江北去,船到了中流,他擊著楫(俗名槳)宣誓說:
「祖逖如果不能肅清中原,便該和大江的東流一樣——一去不返」!他慷慨激昂的陳詞,感動了官兵,作戰時個個勇往直前,終於打敗了胡人石勒,把黃河以南的失土收復回來。
「聞雞起舞」和「擊楫中流」二句成語,都是祖逖的事蹟。前一句表示勤力奮發,後一句表決心取勝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