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夷不惠 成語眾生相(九十二)
夷,伯夷;惠,柳下惠。 歷史上兩個著名的人物,在仕途中及為人處世上卻有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 孔子對他們都給予極高的評價。
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想立叔齊為國君。 孤竹君去世後,叔齊要把君位讓給伯夷,伯夷卻說:「由你繼承王位,這是父親的遺命。」於是伯夷逃離了;叔齊也不肯繼承君位而逃避了。 國人只好請孤竹君的另一個兒子來繼承為君。 恰在這時,伯夷、叔齊聽說西伯昌善於尊養老人,心想何不前往投奔他呢? 當兄弟倆到達丰邑(今陝西長安泮河以西)時,西伯已經去世了,他的兒子周武王(姬發)載著父親的神主牌,追尊諡號為周文王。 武王正帶兵向東進發,要去討伐商紂王。
伯夷、叔齊兄弟倆擋住周武王的馬頭,進諫道:「父親死了不及時安葬,卻要發動戰爭,這能說是孝順嗎?作臣子的要去殺害君王,這能說是仁義嗎?」周武王的部下見他們出言不遜,提起劍來要殺他們。 姜太公呂望卻對將士們說:「這兄弟倆是有義氣的人,放他們走吧!」於是下車親自扶起他們,讓他們遠離戰爭。 待周武王平定了商紂的暴亂後,統一天下,建立了周朝,人們都歸順周朝。 伯夷、叔齊卻認為那是可恥的,並堅持氣節不吃周朝的糧食,兩人逃到首陽山隱居,採摘野菜來充飢。 直到餓得奄奄一息時,做了一首歌唱道:「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兮!」意思是懷念神農虞舜夏禹時代,指責周武王是暴臣代暴君云云。 孔子讚揚他們為「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凋」。 毛澤東卻認為伯夷、叔齊是對國家、對人民不負責任的人。
柳下惠,即展禽。 春秋時魯國大夫。 展氏。 名獲,字禽。 食邑在柳下,諡號惠,因稱柳下惠。 任士師(掌管刑獄的官)。 魯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齊國軍隊進犯魯國西鄙,柳下惠以無懈可擊的外交辭令,派展喜去安撫齊軍,陳說禮義,令齊孝公心悅誠服,自動退兵。 柳下惠以善於講究貴族禮節著稱。 相傳他曾三次被罷官,卻始終不肯離開,效忠於魯國。 而現代人心目中的柳下惠,又是一個「坐懷不亂」的天下第一真君子。 據《荀子·大略》及《詩·小雅·巷伯》毛傳載,柳下惠有一次夜宿城門中,時值暴風雨,有一無家可歸的年輕女子,為避雨奔入城門,冷得瑟縮發抖。 柳下惠怕她凍壞,就用自己的衣服裹住那女子,並把她抱在懷裡坐了一整夜,而竟沒有發生任何非禮行為。 後人因以柳下惠坐懷不亂為生活作風嚴肅正派的典實。 不夷不惠,意即不學伯夷,不作柳下惠,謂行事折中,不偏頗過激。 漢揚雄《法言·淵騫》:「不屈其意,不累其身,曰:『是夷惠之徒歟?』曰:『不夷不惠,可否之間也。』」《後漢書·黃瓊傳》:「蓋君子謂伯夷隘,柳下惠不恭,故傳曰:『不夷不惠,可否之間。』」□吳詠青
FROM: http://www.qzwb.com/gb/content/2004-02/10/content_11358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