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末期,秦國向魏國接連發動大規模的進攻,魏國無力抵抗,大片土地都被秦軍佔領了。到公元前273年,秦國又一次向魏國出兵,勢頭空前猛烈。
魏王把大臣們召來,愁眉苦臉地問大家有沒有使秦國退兵的辦法。大臣們由於經過多年的戰亂,提起打仗就嚇得哆嗦,誰也不敢談「抵抗」二字。在這大兵壓境的危急時刻,多數大臣都勸魏王,用黃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的大片土地為代價,向秦王求和。
謀士蘇代聽了這些話,很不以為然,忙上前對魏王說:「大王,他們是因為自己膽小怕死,才讓您去賣國求和,根本不為國家著想。您想,把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雖然暫時滿足了秦王的野心,但秦國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只要魏國的土地沒割完,秦軍就不會停止進攻我們。」
說到這裡,蘇代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人,他的房子起火了,別人勸他快用水去澆滅大火,但他不聽,偏抱起一捆柴草去救火,是因為他不懂得柴草不但不能滅火反而能助長火勢的道理。大王若同意拿著魏國土地去求和,不就等於抱著柴草救火嗎?」
儘管蘇代講得頭頭是道,但是膽小的魏王只顧眼前的太平,還是依大臣們的意見把魏國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到公元225年,果然秦軍又向魏國大舉進攻,包圍了國都大梁,掘開黃河大堤讓洪水淹沒了大梁城,魏國終於被秦國滅掉了。
故事出自《史記·魏世家》。成語「抱薪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禍害,結果反而使禍害擴大。
文化課教材(初級):成語故事:抱薪救火
作者: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ROM: 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7/10/15/48793.html
◇◇◇ ◇◇◇ ◇◇◇
【原文】
華(陽)軍之戰,魏不勝秦。明年將使段干崇割地而講。孫臣謂魏王曰:「魏不以敗之上割,可謂善用不勝矣,而秦不以勝之上割,可謂不能用勝矣。今處期年乃欲割,是群臣之私而王不知也。且夫欲璽者,段干子也,王因使之割地;欲地者,秦也,而王因使之受璽。夫欲璽者制地,而欲地者制璽,其勢必無魏矣。且夫奸臣固(1)皆欲以地事秦(2);以地事秦,譬猶抱薪而救火也,薪不盡則火不止。今王之地有盡,而秦之求無窮,是薪火之說也。」(《戰國策·魏策三》)
【批注】
(1) 固:原來、一向。
(2) 秦:戰國七雄之一。封地約在今甘肅省天水縣。於秦孝公時,重用商鞅,變法圖治。秦王政二十六年統一天下,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帝國。
【故事闡述】
戰國時代後期,秦國日漸強大,秦王一直想擴張領土,於是對其它六國發動戰爭。有一年,魏國在華陽之役敗給了魏國,魏國打算來年派遣段干子到秦國以割地求和。但孫臣不這樣認為,於是對魏王說:「魏國沒有在戰敗時向秦國割地求和,而秦國也沒有在戰勝當時向魏國要求割地,這是因為雙方都能正確權衡戰事。現在經過了一年卻要割地求和,完全是一些臣子圖謀一己之私,賣國求榮。再說拿土地去講和,討好秦國是不可行的,大王您的土地有限,而秦王的慾望無限,拿土地討好秦國,有如抱著木柴去救火,柴沒燒完,火是不會熄滅的。」
魏王認為孫臣說的很有道理,但因為擔心秦國又發動戰爭,最終還是割地講和。在以後的幾十年中,秦國仍不斷地發動戰爭,擴張領土,魏國卻越來越弱小,終於還是被秦國併吞。
後來這段故事被濃縮為「抱薪救火」,用來比喻用錯誤方法消除禍害,凡而使禍害進一步擴大。
【討論】
1、為何孫臣對魏王建議不要用割地討好秦國?
2、危機處理若不得要領,常導致功敗垂成,損失慘重。你是否曾用錯方法,抱薪救火,導致禍害加深呢?請和大家分享你的寶貴經驗。
【造句練習】
例:智翔為了讓成績進步,每天熬夜讀書,結果上課時反而沒有精神聽課,瞌睡連連,這樣無疑是「抱薪救火」。
例:中共在人民維權的抗爭的處理上,不思紓解民怨,反而一意孤行,加重升級迫害人民的手段,有如「抱薪救火」,只會挑起更大的動亂,最終將自取滅亡。
【相似成語】火上加油、以火救火、揚湯止沸。
【課後時間】
下列哪一句成語是比喻生氣時,再添油加醋,讓人更生氣。正確請打○。
( )水火無情
( )水火不容
( )火上加油
( )抱薪救火
參考答案:
火上加油
(English Translation: http://www.pureinsight.org/pi/index.php?news=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