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雖貴為天子,但生活卻極其簡樸:夏天穿著粗布衣服,冬天加一件鹿皮擋寒,住在茅草屋裏,喝的是野菜湯,吃的是粗米飯,用的都是土製器皿。韓非子說:“恐怕就連看門小吏的生活也比堯過得要好。”但是堯卻很關心老百姓的生活:當有人受到飢餓時,他說:“是我使他飢餓的”;有人受到寒冷時,他又說:“是我使他受寒的”;有人犯罪受罰時,他說:“是我教育得不好。”堯知道自己的兒子丹朱沒有賢德,不足以擔當天下,於是把天下傳給了舜,堯說:“我不能因為一己之利而害天下。”
舜在歷山耕地時,歷山的人都把自己的田界向後撤;在雷澤打漁時,雷澤的人都把魚多的地方讓給別人;在河畔制陶時,河畔制陶的人都自覺的製作好的陶器。一年後舜住的地方成了村落,兩年成了集市,三年後成了都市。堯死後,舜將帝位讓給丹朱,自己到南河南面去躲避,可是諸侯們來朝見他而不朝見丹朱,官吏有事老找他商量而不找丹朱,唱歌的人都歌頌他而不歌頌丹朱。過了一年多,仍然是這樣,舜說:“這是天命啊。”於是回來當了天子。
《漢書》上說:“開明聖賢的時代,國家多講道德的人,所以堯舜的時代,差不多每家都有可以封受爵位的德行(明聖之世,國多賢人,故唐虞之時,可彼屋而封)。”
“比屋可封” 後比喻社會安定,民俗淳樸。
(出自《韓非子》、《史記》和《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