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 成語智慧王 分類成語

——本指佛門裡的規範紀律,但現人將它比喻為那些苛刻、瑣碎、空洞而極不合理的規章制度。
  相傳在很久以前有個寺廟的住持,名叫懷海,住在百丈山(唐時在洪州境,今江西南昌)的一間廟宇裡鎮日靜坐苦修。有一天,心血來潮,他忽然想到六根清淨的佛門裡應該有一些嚴峻的規範紀律來限制和約束出家人的生活,就親手擬具制定了一些條文規章,讓他廟宇的那些和尚來共同遵守。因為他所訂立的這些規條,其遵守的對象皆是清一色的出家人,所以就名之謂「清規」。此外,又以他在百丈山上制定的,因而佛門中有「百丈清規,禪門日誦」的說法。
  魏廢帝(曹芳)時,有個印度和尚曇摩加羅到我國來遊歷,先後在洛陽和許昌地方停留一段時期。因見這些地方的和尚在思想、生活與行為上沒有什麼限制拘束,就從印度的三藏(經、律、論)裡面翻譯了「四分律」和「僧祇戒心圖」出來。這也是我國佛教正式具有戒律的開始。此後,慢慢地增訂演變,於是又是所謂五戒(戒殺、盜、淫、妄、酒)、十戒、比丘戒(共有二百五十條)、比丘尼戒(共三百五十條,但亦有說五百條者)、菩薩戒(和尚遵守的五十八條,其中十條重,四十八條輕;居士遵守的三十二條,其中六條重,二十六條輕。)等等。據說皈依佛門的出家人,十分重視這些規範戒律,認為「佛滅度後,以戒為師」。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菩薩已經不在人世了,和尚與尼姑們應該把戒律當作老師。
  如果將上面所說的這些「清規」和「戒律」合併計算起來,真是洋洋乎一大堆,但經我們細心研讀之下,其中不乏有許多條款規章是繁瑣、空洞、而不合實際的。因此,後人便以「清規戒律」這一句成語來比喻社會那些苛求、繁複、空洞而又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如:某某公司的「清規戒律」實在太多太多,要不是為了一家人張開嘴巴要吃飯,鬼才幹這份差事呢!


頁庫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