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 成語智慧王 分類成語

  有一個急性的農人,自從播種那天開始,就粉望早早兒地收成。他天天都到田邊兒去看,希望種子快點兒發芽長大。
  他播的種子終於發芽了,慢慢長成了一棵棵嫩嫩的秧苗。可是農人並不滿意,他嫌那些秧苗長得太慢,心裡非常著急。殺一天,他實在忍不住了,就把一棵秧苗試著拔高了一點兒。果然不錯,這棵秧苗比別棵高了一截兒。他高興地自言自語說:「這個辦法真不錯,瞧吧!我一定比別人早收成。」他接著一棵一棵的秧苗都拔高了一點兒。拔完了一行又一行,一直工作到天黑了才回家。他很得意地告訴家人說:「我今田裡幫助秧苗長高了。你們明天早上就去看看吧!」
  第二天一大早,大家都去看。他拔過的秧苗都垂下了頭,乾死了。
說明:
  這個故事山自孟子公孫丑篇,比喻做事急躁,不按步就班,不照著一定的順序,反而不能達到目標。


文化課教材(高級):揠苗助長 (成語故事)
作者: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ROM: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8/2/28/51225.html
◇◇◇ ◇◇◇ ◇◇◇

【原文】

宋(1)人有閔(2)其苗之不長(3)而揠(4)之者,芒芒然(5)歸,謂其人曰:「今日病(6)矣!予(7)助苗長矣。」其子趨(8)而往視之,苗則槁(9)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捨(10)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11)無益,而又害之。(《孟子.公孫丑上》)

【註解】

(1) 宋:戰國時國名。
(2) 閔:音「敏」,擔心。
(3) 長:音「漲」,長高。
(4) 揠:音「訝」,拔起。
(5) 芒芒然:很疲倦的樣子。
(6) 病:疲累。
(7) 予:指我。
(8) 趨:趕緊走去。
(9) 槁:音「稿」,乾枯。
(10) 捨:同「捨」,放棄不用。
(11) 非徒:不但。

【故事闡述】

孟子有一次向他的學生公孫丑說了一個故事。他說:宋國有一位農夫,一直嫌他種的秧苗長得太慢了,就跑到田裡用力的把所有的苗都拔高了一些。他認為這樣一來,他的苗就可以快點長大。

於是,他疲憊的回到家後,對家人說:「啊!今天真是累壞了,我已經幫助田裡的秧苗長大了。」他的兒子聽了這話,趕緊到田裡看個究竟,那些秧苗竟然都已經枯死了。

這個便是「揠苗助長」這句成語的故事來源。而「揠苗助長」這句成語則被用來比喻世上有很多人,往往不顧事物的發展規律,只憑自己的感情用事,不但達不到目的,反而造成無法挽回的錯誤,把事情弄糟了。

【討論】

(1)這個農夫為什麼把他的秧苗都拔高了一些?
(2)兒子聽了農夫回家說的一番話,跑到田裡看到了什麼景象?
(3)這個農夫若要改善自己田裡的收成,可以從很多方面著手。請你和同學討論一下,有哪些方法可以運用,而不必使用「揠苗助長」這個方法呢?

【造句練習】

例:幫花卉施肥,要恰到好處。過多了,反而得到揠苗助長的反效果!
例:要求孩子考好成績,也要兼顧孩子本身的資質,千萬不可揠苗助長啊!

【相似成語】

拔苗助長、適得其反、欲速不達

【課後時間】

中國文字中,有許多字和「揠苗助長」中的「揠」字的外形非常相似,但意思卻大大不同喔!請你查查字典,寫出一個相同讀音的字,並造出相關語詞。

例:揠 → 音「訝」 → 揠苗助長
偃 →( ) → ( )
郾 →( ) → ( )
匽 →( ) → ( )

【參考解答】

例:揠 → 音「訝」 → 揠苗助長
偃 → 音「眼」 → 偃旗息鼓
郾 → 音「掩」 → 郾城
匽 → 音「演」 → 匽薄

資料來源: http://big5.zhengjian.org/node/51225

——也叫「拔苗助長」,喻躁急妄為,欲益反損也。「孟子」「公孫丑篇」:「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家人曰:『今日病矣,于助苗長矣。』其子超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從前在宋國有一個人,他家種了一些田,但他嫌田裡的稻子長得太慢了,因此他非常憂然。
  一天,他背著鋤頭道田裡去工作,忽然想到一個異想天開的妙法,於是,他立刻跳下田去,自以為非常得意的將每一棵稻苗,都從泥土裏拔高了一些。然後,才帶著既疲憊而又亢奮的情緒走回家去。
  一進門,他便大聲對他的太太說:「啊!今天可真把我累壞了!」
  他的太太問他究竟在外面忙些什麼?他說:「不信,你去看看,我是在幫我們田地的稻苗長高呀!」
  他的兒子一聽自己家裡田地的稻苗都長高了,立刻興致勃勃地跑到田裡去看。這時,太陽已經西垂,暮色正籠罩著大地,他站在田埂上遠遠望去,只見自己田裡所有的禾苗,都已經枯萎了。
  這便是「揠苗助長」故事的來源。這句成語告訴我們:一切的事理都必須按部就班,照著一定的順序和計畫去做,切不可以操之過急,俗諺所謂「欲速則不達」,否則不但於事無補,到反而失敗的更慘了。


成語故事:揠苗助長
文/李如心

【明慧學校】孟子的父親很早就去世了,孟母為了讓兒子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搬了三次家。孟子小時候,有一次因為他不認真唸書,孟母非常生氣,用刀砍斷織布機,說:「你荒廢學業,就像我砍斷這織布機。」孟子覺得很羞愧,從此以後每天用功讀書,才成就了孟子這位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我善於培養自己的浩然正氣。這種氣至大至剛,它生長在正直中,用仁義和道德來相配,充滿於天地之間。」孟子對他的學生說:「這種氣是長期培養的結果,急功近利是求不來的。」孟子為了讓學生更清楚他的意思,又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

宋國有個人,他嫌禾苗長得太慢,就到田裡一棵棵幫根苗往上拔。拔了一天,累得氣喘吁吁的回家了,對他家裡人說:「今天可真把我累壞啦!不過,我總算讓禾苗一下子就長高了!」他兒子一聽,趕緊跑到田裡看苗。結果禾苗全部都枯死了。

「揠苗助長」這句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常用來比喻為了貪快,不管事物的發展規律,自己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不但達不到目的,反而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錯誤,把事情弄糟了。


頁庫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