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 成語智慧王 分類成語

  古時,齊國有一位南郭先生,他的學問淵博,但卻因家境貧窮,所以經常餓肚子。因此當他知道這個消息,就想法子矇混進去,當上了這三百名吹竽手之一。每當宣王要聽竽合奏時,南郭先生就在樂團裡,裝模作樣一番。反正人多,他又不吹出聲音,錯了也沒人看出來。由於他裝得很像,倒也還平安無事的過了好幾年。
  後來宣王死了,兒子湣王繼位。湣王從小耳濡目染,所以也很喜歡竽的聲音。可是他和父親最大的不同是他喜歡竽的獨奏,而不喜歡合奏。於是他便命令三百名吹竽手,一個個輪流演奏給他聽。湣王便沈醉在樂聲裡,進入「怡然自得」的境界。可是當二百九十九個樂手都表演完之後,卻發現少了一人。原來南郭先生這位冒牌的吹竽手,因為怕「露出馬腳」,早就偷偷的溜走了。
※比喻:混入在眾人之中,扮作懂得一樣。

這個故事出自「韓非子」這一本書裡,比喻沒有才能的人,居位充數的意思。


濫竽充數
  ——比喻沒有才能而居望位,不過充數而已,但有時亦可用作自謙解。「韓非子」:「齊宣王使吹竽必三百人,請南郭處士為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數百。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戰國時,有南郭(複姓,其真名已無從考)先生者,他不但讀書多,學問好;而且有「處士」之稱。可是,他的家境極窮;窮得常常連三餐都發生問題。他想棄文從武不成;做買賣又缺乏資本,於是不得已,只好以欺騙的手法,混進王宮裏——當一名不會吹竽的竽手,跟那些朝廷裏吃飯、拿錢、不做事的「清客」一樣;餬口飯嚼嚼而已。
  原來,當時的齊宣王崇音樂,最愛聽竽(用竹管製成的一種樂器,長四尺二寸,有三十二簧,屬笙類)。尤其是許多人聚在一起,同時吹奏,更能引起他莫大的興趣。
  一天,他聽說齊宣王要御用三百名吹竽的樂手,以便隨時在宮中演出。南郭先生的靈機一動,就在樂器店裡選購了一管上好的竽,冒充著吹竽的名手,大模大樣的前來齊國報名應試。
  主考官問他的經歷?他信口開河——說他在秦國從事竽樂的研究已經有二十年歷史。
  官吏又叫他是吹一兩首曲子看看。他說:
  「齊宣王是天下做懂得竽的欣賞者。我是名家,我必須在齊王面前演奏,才能顯出我的天才;你們敢說你們比齊王更高明嗎?」
  官吏們看他的口氣很大,派頭一落;手上又拿了一管名貴的竽,也就沒有在考問他,便給他糊里糊塗地混了進去。
  從此,南郭先生便和其他應試錄取的人一樣:一同住在豪華的宮廷裏,時常吹竽給宣王聽。雖然,他是個門外漢,但模仿著別人的手勢和動作,混在那三百人中間,居然倒也沒有被人識破過。
  後來,宣王死了,由他的兒子湣王接位。湣王對於音樂,原來跟他的父親有著同樣的愛好,所不同者,只是宣王喜歡很多人聚在一起,同時吹奏,而湣王卻喜歡一個一個的單獨表演。
  一天,三百個竽手聚在宮廷,湣王卻教他們一個奏完,再接下去換別一個吹奏。
  這樣,一個一個的輪流演奏,不知道經過多少時間。可是當齊湣王聽完了第二百久十九人吹奏的時候,卻發現少了一個。
  原來,這冒牌的竽手早已經溜了。


頁庫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