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 成語智慧王 分類成語

  春秋時代(西元前七七○~四七六年),有個住在江北的楚國人,要到江南去看朋友。他雇了一條小船,一個人坐船去。船夫一下一下地搖著櫓,船慢慢前行,漸漸離開岸,到了江心。周圍風景如畫,他一邊兒欣賞美景,不由得唱起歌兒來,還用手中寶劍打著拍子。忽然一陣風吹過來,一個浪頭把船衝得搖晃了一下。他手裡的劍就掉到水裡去了。這是他心愛的寶劍,他想馬上跳下去換劍,可是又想,還是先做個記號吧!免得找不到了。想著,就用小刀在船舷劍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一個記號。刻好了記號才叫船夫把船停住。他脫了長袍跳下水去,找來找去,怎麼也找不著那把劍。他急得滿頭是汗,氣極敗壞地跟船夫說:「你看船舷這個記號!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怎麼會不見了呢?」
說明:
  這句成語出自「呂氏春秋」。這個楚人只知道在劍掉下了的地方刻記號找劍,並不明白劍掉下去不動,而船繼續前行的道理。用來比喻固執己見的人。
舉例:
1. 告訴他到紐約去這條路最近,他就是不信,一定要繞著路走,真是刻舟求劍。
2. 李先生是個非常固執的人,做事就像刻舟求劍,不能接受新的意見。


文化課教材(高級):刻舟求劍(成語故事)
作者: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ROM: 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6/12/16/41379.html
◇◇◇ ◇◇◇ ◇◇◇

【原文】
楚人有涉江(1)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2)契(3)其舟,曰:「是(4)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5)乎?以此故法(6)為(7)其國,與此同。時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為治,豈不難哉?《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

【註解】
(1)涉江:渡江。涉,乘船渡水。
(2)遽:立刻。
(3)契:刻,動詞,用刀子雕刻。
(4)是:此處。
(5)惑:困惑;迷惑。
(6)故法:舊法。
(7)為:治理。

【故事闡述】
有一個楚國人坐船渡江,途中不小心把寶劍掉到水裡。當時這個人並沒有立刻跳下水去找那把劍,只是很快地在船身上刻了個記號,還說:「這裡就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停了之後,他就從記號處跳下水去尋找劍。可是船已經走動了,而劍落在水裡是不會動的,用這種方法找劍,不是很奇怪嗎?如果用舊法治理國家,而不考慮時空的發展變化,就會像這個求劍者的行為一樣令人困惑不解。

這是戰國時,秦國丞相呂不韋在《呂氏春秋》一書中,闡述國君治理國政的道理。他認為國君治國應要符合時宜,明白世事在變,若一味沿襲舊法不知改革,那麼就無法治國。後來這個典故就被濃縮成「刻舟求劍」這一句成語,用來比喻拘泥固執、不知變通的人。

【討論】
(1)這位楚國人刻舟求劍的目地是什麼?
(2)為什麼這位楚國人找不到他的劍?
(3)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得什麼啟示?

【造句練習】
例:遇到問題時,如果只想用老方法去解決新問題,就會像刻舟求劍般無法達到目地。
例:錢掉了你就應該循原路去找錢,只在屋子裡刻舟求劍般地亂找,根本不可能找到。

【相似成語】
守株待兔;膠柱鼓瑟;食古不化;一成不變

【課後時間】
四個字成語接龍:

刻舟求劍 → 劍( )( )心

資料來源: http://big5.zhengjian.org/node/41379

頁庫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