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 成語智慧王 分類成語

  戰國時代,當楚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宣王曾為了當時北方各國,都懼怕他的手下大將昭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為什麼。
  當時,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敘述了下面這段故事:
  「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一隻老虎,因為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面尋覓食物。當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面有隻狐狸正在散步。他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是,便一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
  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準備把那隻狐狸吃進肚子裡的時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說話了:『哼!你不要以為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經命令我為王中之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地極嚴厲的制裁與懲罰。』老虎聽了狐狸的話,半信半疑,可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鎮定的樣子,心裡不覺一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和盛氣凌人的態勢,竟不知何時已經消失了大半。雖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為是百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治我們的!
  這時,狐狸見老虎遲疑著不敢吃它,知道他對自己的那一番說詞已經有幾分相信了,於是便更加神氣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後指著老虎的鼻子說:『怎麼,難道你不相信我說的話嗎?那麼你現在就跟我來,走在我後面,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的魂不附體,抱頭鼠竄。』老虎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著去做了。
  於是,狐狸就大模大樣的在前面開路,而老虎則小心翼翼的在後面跟著。他們走沒多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它們發現走在狐狸後面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狂奔四散。
  這時,狐狸很得意的掉過頭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驚膽戰,但他並不知到野獸怕的是自己,而以為他們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計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勢完全是因為假借老虎,才能平著一時有利的形勢去威脅群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還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裡,那也就是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權勢呀!」
  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凡是藉著權威的勢力欺壓別人,或藉著職務上的權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來形容。


文化課教材(高級):狐假虎威 (成語故事)
作者: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ROM: 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7/8/25/47658.html
◇◇◇ ◇◇◇ ◇◇◇

【原文】
虎(1)求百獸而食之,得狐(2)。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3),今子食我,是逆(4)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5)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6)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戰國策·楚策一》)

【批注】
(1)虎:即老虎。性兇猛,在夜間狩獵,以豬、鹿、羊等為食。
(2)狐:音胡,即狐狸。性聰明敏感,愛吃鳥類、家禽、野鼠等。
(3)長百獸:作百獸之王。長,音掌,領導者。
(4)逆:不順從、違背。
(5)走:逃走、逃跑。
(6)畏:害怕。

【故事闡述】
昭奚恤是戰國時楚國的大將,威名遠播。楚宣王問朝中大臣們,說︰「我聽說北方諸侯都很怕昭奚恤,果然真的這樣嗎?」大臣們無人回答。只有江一回答說︰「老虎捕殺各種獸類來吃。有一次它捉到一隻狐狸,狐狸說︰『你不敢吃我。天帝派我來當百獸之王,現在如果你吃掉我,那就違背天帝的命令。假使你不相信,我走前面,你跟在後面,看看其它動物見到我,有哪個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以為是真的,於是跟著狐狸走。所有的動物看到它們,都嚇得紛紛逃走了。老虎並不知道動物們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而以為它們是怕狐狸。」現在大王的領土有五千里,大軍百萬,卻由昭奚恤掌兵權;所以,北方諸侯不是害怕昭奚恤,而是大王的軍隊,這就像動物們害怕老虎一樣啊!

這是記載在《戰國策》裡的故事,成語「狐假虎威」也是從這個故事演變而來。比喻憑借權威者的勢力而對人欺壓或作威作福。

【討論】
(1)故事中江一做了什麼比喻?又說明了什麼?

參考答案︰

江一用老虎比喻楚宣王,狐狸比喻昭奚恤,其它動物比喻北方諸侯,表示狐狸借由老虎的氣勢嚇走其它動物;也說明了北方諸侯之所以畏懼昭奚恤,是因為昭奚恤憑仗著楚宣王的權勢之故。

【造句練習】
例:他只是個管家,卻常常狐假虎威對下面的人發號施令。

例:古代的奸臣,常仗著受君王的寵信,就狐假虎威的欺壓忠臣。

【相似成語】
仗勢欺人;鼠憑社貴;狐假鴟張;狗仗人勢;恃勢凌人;驢蒙虎皮;假虎張威

【課後時間】
請在下面空格填上適當的字︰

吳( )喘( )
( )死( )悲
( )入( )口
( )( )精神

參考答案︰

吳(牛)喘(月)
(兔)死(狐)悲
(羊)入(虎)口
(龍)(馬)精神

(English Translation: http://www.pureinsight.org/pi/index.php?news=4852)

資料來源: http://big5.zhengjian.org/node/47658

頁庫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