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夏部落的首領鯀建造了三仞(八尺為一仞)高的城池來保衛自己,大家都想離開他,別的部落對夏虎視眈眈。後來禹當了首領,發現這一情況,就拆毀了城牆,填平了護城河,把財產分給大家,毀掉了兵器,用道德來教導人民。於是大家都各盡其職,別的部落也願意來歸附。禹在塗山開首領大會時,來進獻玉帛珍寶的首領上萬。
「化干戈為玉帛」比喻變戰爭為和平或變爭鬥為友好。
(出自《淮南子﹒原道訓》)
[原文] 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伏,四夷納職,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成語故事:化干戈為玉帛
【明慧學校】「化干戈為玉帛」這個成語是怎麼來的呢?這個成語來源遠溯於4千多年前,發生在夏禹身上的事。
大禹的父親鯀在當夏族領袖時,建造了一個三仞(古代一仞是8尺,就是現在的2.4公尺)高的城池來保護自己,城牆外面還作了一圈護城河。諸侯看到了,都很想背叛鯀。其他族群看到鯀失去人心,全部都想攻打夏部落,把夏併吞掉。後來鯀因為治水沒成功,被舜處死。大禹繼承鯀成為夏族領袖。
禹看到了鯀建造高城來保護自己,失去了諸侯的信任與民心。所以他當上領袖之後,不但把城牆拆掉,把護城河填起來,還把財產分給大家,並毀掉兵器。他用道德教化人民,並以身作則,為了人民,日夜辛苦,三過家門而不入。
因為禹大公無私的作為,海內外所有人民的心都向著他。大禹治下的人民,全部道德高尚,努力工作,盡職盡責,不貪心也不偷盜。夏部族自然變得強盛富裕。別的部落看到夏族人民過得這麼和平快樂,也都很想來當大禹的臣民。所以,大禹在塗山開領袖大會時,有上萬個國家帶著玉帛珍寶來進獻大禹。
釋義:「干戈」是兵器的意思,代表戰爭;「玉帛」是玉器、絲綢之類的貴重物品,也代表友好與和平。「化干戈為玉帛」就是把戰爭變成和平;把爭鬥變為友好;也可以說把壞事變成好事。
【叮嚀小語】卸下心靈的城牆
我們每個人的心靈也都有一座城堡。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有挫折和傷害。如果我們像鯀一樣,為了保護自己把自己封閉起來,只會樹立更多的敵人。
如果我們不懂得接受挫折與失敗,讓自己的心胸在考驗中變得越來越寬闊,那麼,隨著我們越長越大,城牆也就越建越高,護城河也越拓越深越寬了。孤獨和空虛也就越來越頻繁了。甚至跟我們最愛的家人、最喜歡的朋友在一起的時候,都無法真正敞開胸懷,沒辦法避開那種空虛感。
看了古代聖人的故事,我們是否問問自己:我們有沒有那麼大的勇氣和魄力,把長久以來建立的高牆拆掉,把外圍的護城河填平?凡事先為別人著想,對每個人友好。這樣,即使原本是你的敵人,也會變成欽佩信任你的好朋友。
(摘編自《維德雙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