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 成語智慧王 分類成語

折箭 魏收(魏書)
阿豺(1)有子二十人,緯代,長子也。阿豺又謂曰:「汝等各奉(2)吾一支箭,折(3)之地下。」俄而(4)命母弟(5)慕利延曰:「汝取一支箭折之。」慕利延折之。又曰:「汝取十九支箭折之。」延不能折。阿豺曰:「汝曹(6)知否?單者易折,眾則難摧(7),戮力(8)一心,然後社稷(9)可固。」

一 作者簡介
魏收(公元506-572),字伯起,小字佛助,下曲陽(今河南省北晉州西)人。北魏時任散騎常侍,編修國史。北齊時任中書令兼著作郎,奉詔編撰《魏書》。
《魏書》是紀傳體的北魏史,《二十四史》之一,共一百三十卷,撰於北齊天保二年至五年間(公元551-554)。當時受命修撰的雖有多人,實則由魏收獨力完成。
本文選自《魏書》卷一零一,《列傳》第八十九《吐谷渾傳》。

二 注釋
阿豺:南北朝時吐谷渾國王。
奉:進獻。
折:弄斷。
俄而:一會兒。
母弟:同母所生的弟弟。
汝曹:你們。
摧:折斷。
戮力:合力。
戮:[錄],[luk9];[lù]。
社稷:古時用作國家的代稱。

三 賞析重點
這段歷史記載了南北朝時期吐谷渾國王阿豺臨終前對兒子的囑咐。
阿豺有二十個兒子,臨終時叫每個兒子給他一支箭。接命弟弟慕利延把其中一支箭折斷。慕利延輕易做到。阿豺又命他把餘下的十九支箭一起折斷,慕利延便辦不到了。阿豺便告誡兒子:力量分散容易被折斷,團結一致就難被摧毀。同心為國效力,國家才會穩固。
生離死別之際,要交代的事情應該很多,阿豺的遺訓卻很特別。面對眾多的兒子,他並沒有逐個訓誡,而是採用「折箭」這樣具體的事例來說明穩定國家的道理。他身為國王,在他死後,將會出現許多問題。歷史有太多的教訓,如果王室內部發生權力爭奪,必然導致國亡家破的局面。阿豺的二十個兒子對皇室來說,既是寶貴的人力資源,但也可能成為禍患的根源,關鍵在於他們能否和睦相處。因此,阿豺在臨終前要讓他們了解團結的重要。他的說理方式既簡潔又生動,能起促人深省,翻然頓悟的效果。
這節文字在記錄阿豺臨終訓子的場面,描述非常生動。雖然記的是歷史事實,但作者對事件的述鋪排,頗具心思。阿豺首先要求兒子每人給他一支箭。他為甚麼有這樣的要求呢?讀者自然很想進一步了解。接他叫弟弟慕利延把一支箭折斷,讀者的疑問更大。阿豺要了箭又叫人折斷,究竟有甚麼用意呢?阿豺再叫人把餘下的十九支箭折斷,讀者不禁會問,這要求是不是太不合理了?事情發展到這裏,阿豺才一語道破「單者易折,眾則難摧」的道理。至此讀者有恍然大悟之感,閱讀的樂趣就在其中了。
作者特別善用人物語言塑造形象,如阿豺叫兒子奉箭及慕利延折箭,都是用命令式的說話。到他最後說明道理,卻以反問句「汝曹知否」為開端,改為諄諄訓誨的語氣。阿豺的說話態度及語氣,前威後誠,前冷後熱,既符合他的身份,也符合當時的現實情景。
「團結就是力量」的道理,透過「折箭」這個故事,可謂充分地得到說明。


頁庫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