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期,有一位大文學家,同時也是一位大政治家,名叫歐陽修,字永叔,盧陵人(今江西吉安),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仁宗年間舉進士甲科。在年僅四歲的時候,父親就死了,完全是母親負責教養。他常到州南一個姓李的大戶人家,找他家弊筐中藏貯的書。有一天打到六卷唐昌黎先生集(韓愈文集),就借回家讀,愛不釋手。
當時天下學者,是以能時文取科第,將來出人頭地,誇耀世間,都賴時文,像韓愈這樣古樸的章法,是很少人問津的。歐陽修立志,等到一日顯貴,決定提倡韓昌黎體例的古文。
他進士及第之後,就與尹師魯等人,竭力介紹韓文,把從前那部昌黎先生集,補綴校定,以致天下學者漸趨于古。韓文沒而晃見二百余年而仗歐陽修之介,始得盛行于世。那時如蘇家父子、王安石等,莫不習韓文。今日有「唐宋八大家」之稱號,即指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為首,次及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人而言。
王安石為相,倡新法,歐陽修是站在以司馬光為首的舊派這一邊,反對新法的。他做諫官,論事物直,被貶為滁州太守。滁州在今安徽省境,靠長江甚近。歐陽修做滁州太守時,郎邪山的寺僧建了一個亭子,歐陽修常到這個亭子上與客飲酒。他寫了一篇文章,叫「醉翁亭記」。
文章說:「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郎邪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這心而寓之酒也……」
清康熙錫山商侯過琪評這篇「醉翁亭記」說:「從滁出山,從山出泉,從泉出亭,從亭出處,一層復一層,如累疊階級,逐節而上。節目相生妙矣。尤妙在醉翁之意不在酒,及太守之樂其樂兩段,有無限樂民之樂意,隱見言外。若只認作風月文章,便失千里。」滁州的郎邪山、醉翁亭,成為今日的名勝。歐陽修后拜參政知事,以太子少師致仕。晚號六一居士。著有《新唐書》、《新五代史》、《歐陽文忠詩文集》、《六一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