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 成語智慧王 分類成語

文化課教材(高級):《叔向賀貧》——憂道不憂貧
作者: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ROM: 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6/11/3/40761.html
◇◇◇ ◇◇◇ ◇◇◇

【解題】

本文選自《國語》,相傳作者是左丘明,春秋末期魯國人,他本來姓丘名明,因其世代為左史官,所以人們尊稱他為左丘明。之所以尊重他,一是因為學識淵博,他依《春秋》著成了中國古代第一部記事詳細、議論精闢的編年史《左傳》,和現存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國語》,成為史家的開山鼻祖。更重要的是品德高尚,他曾與孔子一起「乘如周,觀書於周史」,孔子言與其同恥,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太史司馬遷稱其為「魯之君子」,尊稱其「左丘」。司馬遷曾說:「左丘失明,厥有國語」,說明左丘明竟然是一位盲人,盲人而其著述宏豐,盲人而其道德高尚,就更令人敬佩了。

本文通過叔向與韓宣子的對話,以欒、郤兩個家族的事例闡明瞭貧不足憂,而應重視建德,有德行可以福及子孫,無德行,往往敗家亡身。

【原文】

叔向賀貧

叔向1見韓宣子2,宣子憂貧,叔向賀之。

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無其實3,無以從二三子4,吾是以憂,子賀我,何故?」對曰:「昔欒武子5無一卒之田6,其官不備其宗器7。宣其德行,順其憲則8,使越9於諸侯。諸侯親之,戎狄懷之,以正晉國。行刑十不疚(11),以免於難 (12)。及桓子(13),驕泰(14)奢侈,貪慾無藝(15),略則行志(16),假貨居賄(17),宜及於難,而賴武之德(18),以沒其身 (19)。及懷子(20),改桓之行,而修(21)武之德,可以免於難,而離桓之罪(22),以亡於楚(23)。夫郤昭子(24),其富半公室(25),其家半三軍(26),恃其富寵(27),以泰於國(28),其身屍於朝(29),其宗滅於絳(30)。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31),其寵大矣,一朝而滅,莫之哀也,唯無德也。今吾子(32)有欒武子之貧,吾以為能其德矣(33),是以賀。若不憂德之不建,而患貨之不足,將吊不暇(34),何賀之有?」

宣子拜,稽首(35)焉,曰:「起(36)也將亡,賴子存之。非起也敢專承(37)之,其自桓叔(38)以下,嘉吾子之賜。」

【註釋】   
1叔向,春秋晉國大夫羊舌肸(x□) ,字叔向。
2韓宣子:名起,是晉國的卿。卿的爵位在公之下,大夫之上。
3實:這裡指財富。
4無以從二三子:意思是家裡貧窮,沒有供給賓客往來的費用,不能跟晉國的卿大夫交往。二三子,指晉國的卿大夫。
5欒武子:晉國的卿。
6無一卒之田:沒有一百人所有的田畝。古代軍隊編制,一百人為「卒」。
7宗器:祭器。
8憲則:法制。
9越:播揚。
十刑:法,就是前邊的「憲則」。
(11)疚: 病,引申為「毛病」、「過失」。
(12)以免於難:因此避免了禍患。意思是沒有遭到殺害或被迫逃亡。
(13)桓子:欒武子的兒子。
(14)驕泰:驕慢放縱。
(15)藝:度,準則。
(16)略則行志:忽略法制,任意行事。
(17)假貨居賄:把財貨借給人家從而取利。賄,財。
(18)而賴武之德:但是依靠欒武子的德望。
(19)以沒其身:終生沒有遭到禍患。
(20)懷子:桓子的兒子。
(21)修:研究,學習。
(22)離桓之罪:(懷子)因桓子的罪惡而遭罪。離,同「罹」,遭到。
(23)以亡於楚:終於逃亡到楚國。
(24)郤(x□)昭子:晉國的卿。
(25)其富半公室:他的財富抵得上半個晉國。公室,公家,指國家。
(26)其家半三軍:他家裡的傭人抵得過三軍的一半。當時的兵制,諸侯大國三軍,合三萬七千五百人。
(27)寵:尊貴榮華。
(28)以泰於國:就在國內非常奢侈。泰,過分、過甚。
(29)其身屍於朝:(郤昭子後來被晉厲公派人殺掉,)他的屍體擺在朝堂(示眾)。
(30)其宗滅於絳:他的宗族在絳這個地方被滅掉了。絳,晉國的舊都:在現在山西省翼城縣東南。
(31)八郤,五大夫三卿:郤氏八個人,其中五個大夫,三個卿。
(33)能其德矣:能夠行他的道德了。
(34)吊:憐憫,傷痛。
(35)稽首:頓首,把頭叩到地上。
(36)起:韓宣子自稱。
(37)專承:獨自一個人承受。
(38)桓叔:韓氏的祖先。

【譯文參考】

叔向去見韓宣子,宣子正為貧困而發愁,叔向卻向他表示祝賀。

宣子說:「我空有卿的虛名,卻沒有卿的財產,沒有什麼可以和卿大夫們交往的,我正為此發愁,你卻祝賀我,這是什麼緣故呢?」叔向回答說:「從前欒武子沒有百人的田產,他掌管祭祀,家裡連祭祀的器具都不齊全。可是他能夠傳播美德,遵循法制,名聞於諸侯各國。諸侯親近他,戎狄歸附他,因此使晉國安定下來,執行法度,沒有弊病,因而避免了災難。傳到桓子時,他驕傲自大,奢侈無度,貪得無厭,藐視法度,肆意妄為,放利聚財,該當遭到禍難,卻依賴他父親欒武子的余德得以善終。傳到懷子時,懷子改變父親桓子的行為,學習祖父武子的德行,本來可以憑這一點免除災難,可是受到他父親桓子的罪孽的連累,因而逃亡到楚國。那個郤昭子,他的財產抵得上晉國公室財產的一半,他家裡的傭人抵得上三軍的一半,他依仗自己的財產和勢力,在晉國過著極其奢侈的生活,最後他自身被陳屍在朝堂上,他的宗族也在絳邑被滅絕。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八個姓郤的有五個做大夫,三個做卿,他們的權勢夠大的了,可是一旦被誅滅,沒有一個人同情他們,只是因為沒有德行的緣故!現在您有欒武子的清貧境況,我認為您能夠繼承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賀,如果不擔心道德不曾建樹,卻只為財產不足而發愁,我哀憐都還來不及,哪裡談得上什麼祝賀呢?」

宣子下拜,叩頭說:「我正在滑向滅亡的時候,全靠你救了我。不但我本人蒙受你的教誨,就是先祖桓叔以後的子孫,都會感激你的恩德。」

【原文研析】

人活著要吃要喝,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但是反過來說:「活著要吃要喝的就是人」這講不通,也是每個人都知道的道理。因為動物也是要吃要喝才能活著的,人與動物的區別可以說太大了,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人終生有著精神上的追求,這種精神上的追求反映在中國傳統上,就是道德境界的提高。古代衡量一個人有三項標準:德、功、言,德排在最前面,是最重要的。

雖說幾千年來道德教育中都存在一些誇誇其談的偽道學,但是主流還是造福華夏的真道學,偽道學不過是相輔相成存在的支流或者末流而已。在這篇文章裡,大夫叔向對「建德」的重要性的闡述、韓宣子聽完後下拜叩頭的感激之情,直叫我們佩服古人真道學的普遍和成功。

本文通過人物對話的方式,先提出「宣子憂貧,叔向賀之」這個出人意料的問題,然後層層深入地展開論述。文章先舉出欒、郤兩家的事例,欒氏家族,武子貧而「宣其德行」,回報是國家安定,自身無災,福分延及後代桓子,桓子富有而「驕泰奢侈」,災禍延及後代懷子,正所謂「父祖作孽,報在子孫」,可見子孫的禍福不僅與他本人有關係,還和他的父祖是否建德有關係。這是欒氏家族的情況,郤氏家族的教訓也很沉痛,「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軍,」但是他不學好,吃飽喝足之外,就沒有注意道德上的追求,忽視了人生的本義,「恃其富寵,以泰於國」,結果是「其身屍於朝」, 被陳屍在朝堂上,其宗族也被滅於絳。

兩個家族的結局韓宣子本來是知道的,這個時候,叔向剖析了現象背後的原因,指出貧不足憂,可憂的是不能建德。繼而將宣子與欒武子加以類比,起到了振聾發聵的作用,難怪韓宣子要下拜、叩頭、感激,韓宣子的行動鄭重和言詞恭敬,都說明了叔向宣德的效果非常之好,也說明了古人從善如流的良好社會風尚,孔子說「君子憂道不憂貧」,幾千年來正是因為有這樣的聖人有這樣的聖教,才會有那樣從善如流的社會風尚。

【誦讀時間】

請朗誦一遍(「/」為句內停頓,僅供參考)。

叔向/見韓宣子,宣子/憂貧,叔向/賀之。  

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無其實,無以/從二三子,吾/是以憂,子賀我/何故?」對曰:「昔/欒武子/無一卒之田,其官/不備其宗器,宣其德行,順其憲則,使/越於諸侯,諸侯親之,戎、狄懷之,以正晉國,行刑不疚,以免於難。及/桓子,驕泰奢侈,貪慾無藝,略則行志,假貸居賄,宜/及於難,而賴武之德 /以沒其身。及/懷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於難,而離桓之罪,以亡於楚。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軍,恃其富寵,以泰於國,其身 /屍於朝,其宗/滅於絳。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寵/大矣,一朝而滅,莫之哀也,唯無德也。今/吾子/有欒武子之貧,吾/以為/能其德矣,是以賀。若/不憂/德之不建,而患/貨之不足,將吊不暇,何賀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將亡,賴子存之,非起也/敢專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賜。」

【閱讀延伸】

儒家安貧樂道:

孔子在《論語·雍也》中讚美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道家安貧修真:

老子在《道德經》第九章中講:「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佛家安貧行善:

佛家蒙學讀本《了凡四訓》,是明朝袁了凡寫的,在裡面講過一個安貧行善的故事,說是浙江寧波有個人叫楊自懲,起初在縣衙做書辦,心地非常厚道,而且守法公平,做事公正。楊自懲的家裡,是很窮的,但是他雖然窮,別人送他東西,他一概不肯接受。碰到縣衙的囚犯缺糧,他卻常用許多方法去弄一些米來,救濟他們。有一天,來了幾個新的囚犯,沒有東西吃,非常餓,他自己家裡剛巧米很欠缺,若是拿來給囚犯吃,那麼自己家人就沒得吃了,如果只顧自己吃,那麼囚犯又餓得很可憐,沒有辦法,便同他的妻子商量,他的妻子問他說:「犯人從什麼地方來的?」「從杭州來的。沿途熬餓,臉上餓得沒有一點血色。」因此,兩夫婦就把自己所存的一些米,用來煮稀飯給新來的囚犯吃。

後來他們過得很好,生了兩個兒子,大的叫做守陳,小的叫做守址,作官一直做到南北吏部侍郎,大孫子做到刑部侍郎,小孫子也做到四川按察使。兩個兒子,兩個孫子,都是名臣,後來又出了兩個名人楚亭和德政,都是楊自懲的後代。

【心得交流】

1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高尚的成功人士,小時候都很窮,你能舉幾個例子嗎?
2 「金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這話對嗎?
3 我們如何在家庭、學校和單位裡體現「儉以養德」?

〔教師引導〕

叔向的話講得是很有道理的,去年春節我的三弟躲在外地不敢回來過年,我就覺得我們年輕人接受的傳統教育是太少了。

我父母結婚的時候,父親窮的連褲子都是借來的,那是六十年代的事,父母看著我們弟兄四個,下定決心要將我們帶大,供我們讀書,父母風裡來雨裡去的做生意,白汗累成黑汗,節衣縮食,終於將我們帶大,還蓋了一棟四間的樓房,一個孩子準備了一間,外村人經過我家樓房的時候,總是「嘖嘖,有錢!」那時我初中沒有畢業,三弟、四弟還在讀小學,我們就在那裡分房子一般的說:「這一間是大哥的」,「這一間是小弟的」。

我對吃住的好壞無所謂,並不覺得怎麼樣,一心撲在讀書上。三弟就不同了,很愛交遊,很講排場,有一次爸爸低聲對我說:「我們誰過早不是一碗混沌就行了?老三是兩碗,我今天看見他在那裡慢慢的吃,我不好意思說他,車過臉去走了。」不久,三弟就棄學了,反正沒有後顧之憂,房子有了,工作也不擔心,就是跟著爸媽做生意,生活得太順利了,做事粗枝大葉,成家之後,老婆孩子跟父母過,自己每年外出打工,回來交不出一分錢,還要問愛人要錢賭博。去年向親朋好友借了十來萬,到北京承包工程,工地上見不到他的人影,白天黑夜在賓館裡,最後把工程做敗了,一分錢收不回來,落下十幾萬的債務,過年怕工人來要錢,不敢回來,急得我媽媽直掉眼淚,「只有賣房子還債了,咳。」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如果後人不以種樹的精神來乘涼,恐怕連涼都乘不了啊。

【參考資料】

(安貧詩文)

楊雄《逐貧賦》:

在《逐貧賦》中,楊雄把「貧」描寫成一個人,假托自己對「貧」進行責難,而「貧」說,「貧」的祖先曾輔佐過帝堯,建立了巍巍「明德」,現在是末世,人們只知享樂,「貧」就老是被人瞧不起,「貧」說完就打算離開楊雄,楊雄悟到是自己的錯,連忙對「貧」說:「長與汝居,終無厭極」,「 貧遂不去,與我(楊雄)游息。」

韓愈《送窮文》:

韓愈在《送窮文》中安排自己與「窮鬼」對話,韓愈表白自己四十餘年是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主人懇請「五窮鬼」離去。豈知「退之送窮窮不去」,「五鬼」非但無意遠離,反而「抵掌頓腳,失笑相顧」,表示「雖遭斥逐,不忍子疏」,「主人於是對「五窮鬼」 「上手稱謝」,「延之上座」。

陶淵明《詠貧士七首》:

在《詠貧士》七首中,陶淵明對自己「貧」、「窮」的困境作了描寫:「傾壺絕餘瀝,窺灶不見煙」,「弊襟不掩肘,藜羹常乏斟」,儘管所寫其實是淒涼辛酸的,給人的印象卻是愉快、純潔和平靜的,因為他心中有很多憂道不憂貧的賢人,如:榮叟、黔婁、袁安、仲蔚等等,他和這些賢人的心是相通的,「何以慰吾懷,賴古有此賢」, 「朝與仁義生,夕死復何求」。 朝聞道,夕可死,又哪裡會「慼慼於貧賤」呢?

(安貧格言)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張衡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 魏徵
•奢者狼藉儉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 白居易
•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念慕富貴,枉道速禍。 —— 司馬光
•奢則妄取苟取,志氣卑辱;一從儉約,則於人無求,於己無愧,是可以養氣也。 —— 羅大經
•貧窮自在,富貴多憂。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富貴定要安本分,貧窮不必枉思量。 ——《增廣賢文》

【溫習要點】

1叔向賀貧的原因
2叔向賀貧的啟示

資料來源: http://big5.zhengjian.org/node/40761

頁庫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