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 成語智慧王 分類成語

  韓愈,字退之,生於唐代宗大曆三年,他的原籍是河南南陽縣,先世曾居於昌黎,所以也自稱昌黎人。三歲時父母雙亡,依靠著哥哥和嫂嫂鄭氏撫養。七歲即知道努力學問,就能出口成章。
  韓愈曾在「進學解」一文中,借學生的口氣說出他在治學方面所下的功夫。嘴裡不停覆誦六經之文,手裡不住地翻閱諸子百家的書籍,記事的書一定得抓住綱要,言論的書則需探求深意。「貪多務得,細大不捐」,是說他無滿足地追求,而又力圖有所收穫,重大和細微的皆不放過,「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則是他不僅白天苦讀,夜裡點油燈繼續用功,積年累月、努力不懈。
  韓愈有三位兄長,皆不幸很早即夭沒。承接先人血脈的只有韓愈和他的侄兒韓湘。兩世一身,形單影隻,煢煢獨立,淒涼孤苦。而顛沛流離的環境,更激發了他刻苦自修、好學不倦的毅力。在他孜孜矻矻、焚膏繼晷的努力下,終於讀通六經及諸子百家之學。
  韓愈的文章議論嚴正,規模宏大,更注重養氣,胸懷浩然。從東漢以來,聖道淪喪,文風敗壞,雖經唐朝貞觀開元的盛世,也很難挽救。而平民出身的韓文公操行堅正,鯁言無所忌,別人毀謗他也不懼怕,好幾次得罪了執政,觸怒了皇帝也義無反顧,韓愈就是這種既不肯迎合時俗,更不願自毀其道以盲從邪說的人,所以他才能夠屢挫不屈,不怨不悔。
  而焚膏繼晷的膏是油,晷是日影,夜晚點上油燈當作白天,夜以繼日,刻苦用功之意。


文化課教材(高級):焚膏繼晷(成語故事)
作者: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ROM: 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7/4/7/43177.html
◇◇◇ ◇◇◇ ◇◇◇

【原文】
(國子先生晨入太學,召諸生立館下,誨之曰:「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于思,毀於隨。方今聖賢相逢,治具畢張。拔去凶邪,登崇俊良。佔小善者率以錄,名一藝者無不庸。爬羅剔抉,刮垢磨光。蓋有幸而獲選,孰雲多而不揚?諸生業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言未既,有笑於列者曰:)「先生欺(1)余哉!弟子事先生於茲有年(2)矣。先生口不絕(3)吟於六藝(4)之文,手不停披(5)於百家之編(6);記事者必提其要(7),纂言者必鉤其元(8)。貪多務得,細大不捐(9)。焚膏油以繼晷(10),恆兀兀(11)以窮年:先生之於業可謂勤矣。……」(唐·韓愈《進學解》)

【批注】
(1)欺:騙。
(2)有年:有段時間了。
(3)絕:停止。
(4)六藝:儒家的六經。指詩、書、易、禮、樂、春秋。
(5)披:翻閱。
(6)百家之編:諸子百家的典籍。
(7)要:重點。
(8)鉤其元:勾畫出奧妙之處。
(9)細大不捐:大小兼容並收,皆不拋棄。
(10)焚膏以繼晷:膏,燈油,此指燈燭。晷,(音軌),日光。
(11)兀兀:音「勿」,勞苦不息的樣子。

【故事闡述】
韓愈是唐代著名文人,通六經百家之學,崇尚儒術,以提倡古文為職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如同中國其它讀書人一般,韓愈也希望能受朝廷重用,一展抱負與長才。他在年少時便中進士第,但因個性不適官場,一輩子在仕途中浮沉不定,頗有失志之感,《進學解》這篇作品就是在這樣的心情下寫成。

文中敘述國子先生(韓愈自稱,因曾十載之間,浮沉於國子博士之職)訓誨他的學生說:「你們要勤奮努力的學習,才能有成就。學問和品德都好,未來也不怕被埋沒。」話都還沒說完,就有一位學生質疑:「老師,您不要騙我們了!這麼多年來,我看您已是精通六藝,每天仍是手不釋卷,秉燭夜讀。結果呢?只因思想不符合當政者,便遭當權者排擠,不被重用,以致生活困苦不堪。您自己有這樣的遭遇,居然還要我們專心做學問!」

韓愈藉老師與學生之口,一方面譏諷為政者不能善用人才,一方面也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失落。

「焚膏繼晷」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夜以繼日地勤讀不怠。後亦用來形容不眠不休地工作或活動。亦作「繼晷焚膏」、「 燃膏繼晷」。

【討論】
1、國子先生用什麼話來教誨學生?
2、聽了國子先生的教誨,學生有何反應?
3、你認為學生的反應是正確的嗎?如果是你,當時如何應對才是最得當的?

【造句練習】
例:古人焚膏繼晷的勤學精神,是現代人所望塵莫及的!
例:他的成功因素不在於天賦條件,而是那股焚膏繼晷的向學精神。

【相似成語】
夜以繼日

【課後時間】
和同學討論一下,試著找出此文所列之《進學解》原文中常用的成語。

【參考解答】
業精於勤;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繼晷;兀兀窮年

資料來源: http://big5.zhengjian.org/node/43177

頁庫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