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 成語智慧王 分類成語

  「不恥下問」這則成語的恥是:羞恥。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形容謙虛好學。
  這個成語來源於《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聖人。然而孔子認為,無論什麼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
  一次,孔子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他不時向人詢問,差不多每件事都問到了。有人在背後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麼都要問。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後說:「對於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
  那時,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音yu),虛心好學,為人正直。當時社會有個習慣,在最高統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後,給他另起一個稱號,叫諡(音shi)號。按照這個習俗,孔圉死後,授於他的諡號為「文」,所以後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於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麼可以被稱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說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諡號。
  孔子的這句話,引出了「不恥下問」這個成語。後來人們常用它來比喻向地位和學問不如自己的人請教;或形容謙虛、好學,不自以為是。


文化課教材(初級):不恥下問(成語故事)
作者: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ROM: 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7/1/24/41933.html
◇◇◇ ◇◇◇ ◇◇◇

【原文】
子貢(1)問曰:「孔文子(2)何以謂之(3)文也?」子曰:「敏而好學(4),不恥(5)下問(6),是以(7)謂之文也。」(《論語·公冶長第五》)

【註解】
(1)子貢:複姓端木,名賜,字子貢。生於西元前520年,可能卒於西元前456年,春秋時衛國人。善於經商,有口才,列於孔門四科中的「言語科」,是「孔門十哲」之一。
(2)孔文子:孔圉(圉,音「雨」),謚文,生卒年不詳,春秋衛國大夫。
(3)謂之:被稱為。
(4)敏而好學:聰明勤學。敏,聰慧。
(5)恥:羞恥。
(6)下問:向年紀、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
(7)是以:所以。

【故事闡述】
春秋時,衛國大夫孔圉聰明好學,更難得的是他是個非常謙虛的人。在孔圉死後,衛國國君為了讓後代的人都能學習和發揚他謙虛好學的精神,因此特別賜給他「文公」的稱號。後人就尊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衛國人,但是他卻不認為孔圉生前的為人配得上那樣的謚號。有一次,他問孔子說:「孔圉的學問及才華雖然很高,但是比他更傑出的人還很多,憑什麼賜給孔圉『文公』的稱號?」孔子聽了說:「孔圉非常勤奮好學,非常聰明,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對方地位或學問不如他,他都會謙虛的請教,一點都不因此而感到羞恥,這就是他難得的地方。因此賜給他『文公』的稱號並不會不恰當。」經過孔子這樣的解釋,子貢終於明白了。

後來「不恥下問」就用來比喻不以向身份較低微、或是學問較自己淺陋的人求教為羞恥,也可形容人謙虛好學。

【討論】
(1)一開始,子貢為什麼認為孔圉配不上「文公」這樣的謚號?
(2)孔子認為孔圉有什麼過人之處,所以衛國國君賜給孔圉「文公」這個謚號?
(3)平時學習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你會求教於別人嗎?你是如何克服羞於開口的心理障礙的?

【造句練習】
例:不明白的就要不恥下問,才不會弄巧成拙。
例:謙虛好學,不恥下問,所以他才練就一筆好字!

【相似成語】
虛懷若谷、詢於芻蕘

【課後時間】
你能分辨「不恥」和「不齒」的差別嗎?和同學討論一下,並填填看。
◎不屑與之為伍,有瞧不起、輕視之意的是( )。
◎不覺得可恥、不認為羞恥之意的是( )。

資料來源: http://big5.zhengjian.org/node/41933

頁庫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