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身邊的一位門客,名叫崔琰,他從小喜習武藝,到了23歲才開始讀《論語》、《韓詩》,求師學習。
由於他刻苦努力,學問也逐漸多起來。當時袁紹的士兵非常殘暴,掘開墳墓將屍骨暴露出來。崔琰勸說袁紹不要這樣做,袁紹認為他說得對,封他為騎都尉。後來,崔琰跟隨曹操,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在他作尚書時,曹操想立曹植為嗣子,而崔琰反對,他說:「自古以來的規矩是立長子,怎麼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儘管是親屬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個堂弟叫崔林,年輕時既無成就也無名望,親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卻很器重他,崔琰常對人說:「才能大的人需要長時間才能成器,崔林將來一定會成大器。」後來,崔林果然當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還在魏文帝手下任過司空。
來源:金石網 http://www.kingsnet.biz/asp/chengyu/ShowStory.asp?ID=56
三國成語典故排行榜TOP 6
FROM: http://books.sina.com.tw/artbook/drink/2008-06-03/ba14318.shtml
大器晚成
《三國誌·魏書十二·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琰從弟林,少無名望,雖姻族猶多輕之,而琰常曰:「此所謂大器晚成者也,終必遠至。」
崔琰有大才,賢名遠著,袁紹二子爭著要他,曹操評其為:「君有伯夷之風,史魚之直,貪夫慕名而清,壯士尚稱而厲,斯可以率時者已。」陳壽更是大讚其:「聲姿高暢,眉目疏朗,須長四尺,甚有威重,朝士瞻望,而太祖亦敬憚焉。」
可見其聲望之隆,在當世名士,可說是數一數二的。
而他在識人方面,更有其獨到的一面:
孫禮、盧毓剛踏上政壇時,還是一個沒有名望、沒有地位的小職員,而見過兩人的崔琰卻評道:「孫疏亮亢烈,剛簡能斷,盧清警明理,百鍊不消,皆公才也。」
果然,多年以後,這兩人都成了朝廷中舉足輕重的人物。
上面的這個成語,就出自他的另一次評論:
崔琰有一個從弟名為崔林,因沒有聲望,就連族中自己人都看不起他,崔琰卻說道:「此所謂大器晚成者也,終必遠至。」
果然,這一次又被他言中了,崔林後來位列公輔,風光一時。
還有一次更為經典:
曾幾何時,他與司馬朗的關係很好,經常地往朗家跑,在見到朗之弟後,說到:「你的這個弟弟啊,聰哲明允,剛斷英跱,並不是你所能比得上的。」
司馬朗卻不以為意,認為崔琰有誇大之嫌,也就沒有放在心上,當時,很多也不看好這個司馬朗的兄弟。
可多年以後,當司馬朗的這位弟弟功成名就,創下一番好大事為後,人們才恍然間明白,原來崔琰的眼光是這麼準的。
這個赫赫有名、風光一時的朗之弟,便是司馬懿。
上榜理由:鑒識不凡,識人於平凡之際。
菊花評:許劭聽之,不知做何感想?
《細說成語典故》
大器晚成 dà qì wǎn chéng
「大器」比喻有大才、能擔當大事的人。
《管子•小匡》:「管仲者,天下之賢人也,大器也。」唐代李渤《喜弟淑再至為長歌》:「卻愁清逸不幹時,高縱大器無人知。」
而「大器晚成」中的「大器」指貴重的器物,如圭璋之類的玉器,或鍾鼎之類的金器。《左傳•文公二十年》:「君不忘先君之好,照臨魯國,鎮撫其社稷,重之以大器,寡君敢辭玉。」杜預注:「大器,圭璋也。」圭璋,兩種貴重的玉制禮器。又,《左傳•哀公十一年》:「初,轅頗為司徒,賦封田以嫁公女,有余,以為己大器。」杜預注:「大器,鍾鼎之屬。」鍾鼎,兩種貴重的銅鑄禮器。
大器晚成,謂貴重器物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常用來比喻大才之人成就往往較晚。《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聲。」
《三國志•魏書•崔琰(yán)傳》的記載更為生動。
東漢末年的崔琰,精通劍術。人們說他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不學無術。一次,崔琰去拜訪一位知名的學者。這位學者叫仆人傳話給崔琰,說:「主人正在讀書,沒工夫閑談。」崔琰很有自知之明,臉上被臊得紅一陣白一陣的,只得轉身離去。
從此,崔琰下定決心,發憤讀書,知識日漸豐富。袁紹聽說崔琰是個文武雙全的人才,便把他招來作謀士。
後來,曹操消滅了袁紹,崔琰也歸降了曹操,而且深得重用。有一次,曹操跟崔琰商量,想立小兒子,也就是立崔琰的侄女婿曹植為太子,崔琰不同意,說:「從來都是長子受襲。您要是立了曹植,曹丕肯定不服,大臣們也會不服,這不是種下了禍根嗎?」曹操很欣賞崔琰不顧私情而一心為公的高風亮節,接受了崔琰的意見,放棄了立曹植為太子的打算。
崔琰有個胞弟叫崔林,「少無名望」,連親屬都看不上他。而崔琰卻力排衆議,說:「崔林是『大器晚成』者也。」
後來,崔林果然成才,並擔任了重要的官職。
(龔 厚 王成綱)
FROM: http://data.book.hexun.com/chapter-379-5-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