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西元六一八~九○七年)有一個人,名叫蘇味道。他從小就很聰明,到了九歲就會寫文章了。
因為蘇味道聰明,長大了參加各種考試,成績都比別人好。因為他考試的成績好,後來做事,從小職員升到主管,從小主管升到大主管,很快就升到全國最高的職位,當上了宰相。他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每次處理事情的時候,別人請他表示意見,他怕得罪人,總是說:這件事這樣可以,那樣也可以,說話含含糊糊,不肯做決斷。他還常對人家說,第理事情不能作明白的決斷,因為如果你的決斷發生錯誤,就要負責任。所以只要模稜兩可就可以了。因此,當時的人就給起了個外號,叫他蘇模稜。
說明:
這句成語出自「唐書」,模稜是形容處理事情不明確。
舉例:
1. 張先生遇到事情,總是模稜兩可,不明白表示態度,真是太圓滑了。
2. 他的爸爸,媽媽平日做事模稜兩可,一遇到一點兒事情,就一點兒主意都沒了。
【模稜兩可】
——謂人做事說話,態度不明,無所可否,不說贊成,亦不表示反對。「唐書」「蘇味道傳」:「決事不欲明白,誤則有悔,模稜持兩端,可也。」
唐朝時候,欒城(地名,今河北欒城縣)人蘇味道,天賦聰穎,少有奇才,九歲便寫得一手極好的文章。後來,他和同鄉李嶠,同以才學出名。所以當時的人,常常把他們兩個人的姓混在一起,管他們叫:「蘇李,蘇李」。
他在二十歲時,就考取進士,官至吏部侍郎。後來武則天做皇帝的時候,便封他為宰相。據唐書所載:他自從做了宰相以後,為了保持和鞏固一己的名利安全與地位起見,事事他總是抱著一種以不得罪人為原則的老奸巨猾的態度,凡事他不說對,亦不說不對;這樣辦也成,那樣辦也可以;總之,他從不明確表示自己的主張和意見,樣樣事情隨便著手下的人怎麼辦都行。因此,蘇味道在位的幾年來,政治和軍事方面都沒有什麼特別的創建和改革,自然談不上進步了。
一次,有人問他辦事為什麼總是抱著這樣的態度?
蘇味道世故地笑笑:「我以為無論處理什麼事情,最好是不作任何果決明確的表示,因為萬一發生錯誤,那麼自己不是就要負失責的責任了,所以,凡事只要模稜以持兩端就可以了。」當時的人聽了他的話,便都叫他「模稜手」或「蘇模稜」。
按「模」字,亦作摸,表示以手握物;「稜」,是物體的稜角。「模稜」,就是握不到一定的方向,蓋既可以左,亦可以右的意思。因此,後人凡是遇到說話做事不加可否(無可無不可),或不做任何鮮明、肯定的答覆意思表示的人,我們都可以叫他「模稜兩可」。而這種說話和處事從不表示其明確果決意見的人,也正是世界上最怕事和不肯負責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