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 成語智慧王 分類成語

文化課教材(高級):名不正則言不順
作者: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ROM: 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7/9/3/48125.html
◇◇◇ ◇◇◇ ◇◇◇

【原文】
子路曰:「衛君(1)待子為政,子將奚(2)先?」子曰:「必也正名(3)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4)也!奚其正(5)?」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6)闕如(7)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8),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9)。故君子名 (10)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11)而已矣。」(《論語·子路第十三》)

【註釋】
(1)衛君:衛出公,名輒,衛靈公之孫。其父蒯聵被衛靈公驅逐出國,衛靈公死後,蒯輒繼位。蒯聵要回國爭奪君位,遭到蒯輒拒絕。孔子在本文提出對此事的看法。
(2)奚:音「西」,何、什麼。
(3)正名:辨正名義,使名實相符。這裡指正衛君的名分。
(4)迂:迂腐。即拘泥陳舊思想,無法順應時代潮流。
(5)奚其正:奚,何。如何正。
(6)蓋:發語詞,提起下文,無義。
(7)闕如:闕,同「缺」,存疑、空缺。如,語助詞。闕如,存疑、空下來。
(8)不中:中,音「眾」。不恰當、不合適。
(9)無所錯手足:錯,安置。手足無措;手腳無處安放;形容不知如何是好。
(10)名:動詞,指稱。
(11)苟:苟且,馬虎草率。

【語譯】
子路對孔子說:「衛國國君想要請您去治理國家,您將先從什麼做起?」孔子說:「必須先正名分。」子路說:「有這樣做的嗎?您太迂腐,不合時宜了!怎麼正名分呢?」孔子說:「真粗野啊!仲由。君子對於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會采存疑的態度。(衛君)名分不正,說起話來就不順當,說話不順當,事情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禮樂就不能興盛,禮樂不能興盛,刑罰的執行就不恰當。刑罰不恰當,人民就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君子指稱什麼必定能夠說得順當,說出來也一定能夠行得通。君子對於他的說話,是從不馬虎草率的。」

【研析】
語言和文字是一體的兩面,也是用來指稱對應宇宙中的一切生命、萬事萬物和訊息的載體,更是人們表情達意、溝通交流的思想媒介。用什麼樣的文字來對應、來指稱什麼(例如誰應該當衛國國君),這是在思想意識中先經過了一個「名之」(指稱)的過程,之後才在現實物質環境中,表現於言行或文字記載。

思想意識中為何這樣指稱、那樣指稱某些真實的事情或現象呢?高尚者有高尚的文章語法;低俗者有低俗的文章語法。真誠者有真實的指稱意境;虛偽者有虛假的指稱意境。語言文字承載了指稱者、書寫者、說話者的心性和思想意圖等訊息,例如暴君以不善的指稱、文書、宣告,意欲大臣去迫害正義之士,大臣將感受那不善,其道義良知也會直覺那是不該做的,所以說「名不正則言不順」,人的言行往往受思想意識所支配,所以還說「言不順則事不成」。說白了,不就是思想意圖、心性是惡的因,言行的結果必是惡的果嗎?正所謂「惡有惡報」。

天意該誰當國君,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因果報應和命運,暴君或國君名不正,將成為國家動亂的根源,促成暴君或國君名不正的條件,恰恰是人民遭受動亂厄運的原因,是誰促成暴君或國君名不正的條件成熟呢?是不是社會的道德人心低落?是不是人民都有責任呢?所以該國人民將遭受動亂厄運。

【延伸思考】
1、「名」、「言」、「行」,對應的是「意」、「口」、「身」,君子「誠意」、「正心」,所以能「名正」,由於人的思想意識可以控制人的言行,可見人的思想意識如果能遵循正道、明辨善惡好壞,就能正本清源,言行也能減少罪過和惡報了。

想想看:人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念如果不合正道,主次先後錯亂,是不是就是「名不正」?想要「名正」,使道德觀念、價值觀念歸於正道,是不是得修養心性呢?

2、在太平盛世,像堯舜或唐朝,民風淳樸或有唐詩,整個社會的道德人心比較高尚,人倫整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民的思想意識也能合於正道,創作的文藝、詩歌自然能體現純正高雅的意境,吟唱起來也很順理成章。

想想看:這是不是「名正言順」、「理直氣壯」的體現?出現盛世的根本條件是不是心性道德水平、思想境界高尚合於正道?

【閱讀資料】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本來是一句精妙的古語,卻被現代人貼上了封建的標籤。自古以來,能真正理解這句話的人越來越少了,人們往往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謬見來詮釋這句話,實際上,這是人類變異的認識。

其實,它的本來含義是要求生命各依本分:君應該有君的德行,臣應該有臣的忠誠;父應該有父的品行,子應該有子的操守。如果君的作為與其德行相背離,那就是君不君,如果臣的言行與其忠誠相背離,那就是臣不臣,如果父的言行與其品行相背離,那就是父不父,如果子的言行與其操守相背離,那就是子不子。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上天給人類定下的生存標準,其核心內涵是生命須各自依其本分,遵循應有的道德規範。遵循這個道德標準,家和萬事興,天下富而太平;背離這個標準,天下大亂不治,民不聊生。

綜觀人類的歷史,國泰民安的太平盛世,往往是君臣、父子各遵其道、各守其德的時期,例如貞觀之治、康乾盛世就是如此;而民不聊生的惡毒之時世,往往是君昏臣賊、父子相欺的時期,例如隋朝末年、明朝末年就是如此。

現在社會上充斥著各種低下變異的觀念,真的出現了預言中所描述的景象,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人們很容易隨波逐流,崇尚競爭和所謂的個人奮鬥,一味地用自己珍貴的德去換取一點點物質利益,淡忘了道德對於生命的真實意義,忘記了生命的幸福狀態其實是各依本分、無求自得的悠遊自在。

(改寫自正見網:http://zhengjian.org/articles/2002/9/21/18591.html)

資料來源: http://big5.zhengjian.org/node/48125

頁庫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