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 成語智慧王 分類成語

廬山面目
  ——比喻事情的隱蔽,不容使人窺見其內容的,叫做「廬山面目」。但亦有把它當作正面講的,即對於事物的真象或一個人的真面目,謂之「廬山面目」。「蘇軾詩」「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在我國江西省九江市的南面,有一座山,這一座山突出在長江和鄱陽湖濱的平原上,名字叫做廬山。它的東、南、北三面都臨水,唯有西南部份靠近陸地。最高峰叫漢隔峰,海拔一千四百多公尺,形勢非常的雄偉險要。
  周武王時,有一個名叫匡裕(字子孝)的人,曾經在這座山上蓋了幾開茅屋隱居,後來周武王派人到他的家裡(匡廬)去找他,想請匡裕到朝廷裡面來做官,結果人沒有被找到,只在雲霧中看到了他的房屋。所以在古時候這座山又叫做「匡山」。(因其寓所匡廬而得名也。)
  廬山因其海拔甚高,兼之高處的氣候寒冷,雲霧瀰漫,因此從外貌來看,廬山終年都像是被一層薄薄的烟雲與面紗所掩覆籠罩,使人很不容易看清它原來的實際形狀。此外,說到廬山的名勝古跡,那真是不勝枚舉,如:白鹿洞、墨池、玉淵、冰川遺跡等,都是國內人士所聞名與熟習的。還有,在它西北部的牯嶺,每年夏季七月平均只有攝氏二十四度的氣溫,是一所難得的理想避暑勝地。
  宋朝大文學家蘇東坡曾經有一次到廬山去遊玩,他看到山上的深壑高嚴,行雲濃霧,當時便提筆寫了一首七言詩,以表現他自己的感受。這首詩的原句是:
  「橫看成嶺側成峯,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如上所述,廬山正因為它一年四季都在或輕或重,或淡或濃的煙霧籠罩中,一眼望去,是峰是嶺,或高或低,一下子確實很難讓人看清楚,所以我們的大文學家蘇東坡才有「不識廬山真面目」之嘆。
  此後,人們就用「不識廬山真面目」這句話,以比喻對外界某種事物的瞭解與認識還沒有弄清楚之謂。但也有人用「廬山面目」這四個字,以比喻一件事情的真相或一個人的本來面目,如:今天我才看到了他的「廬山面目」,原來他是一個極毒辣、殘忍無感情的人。


頁庫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