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 成語智慧王 分類成語

  「車水馬龍」這則成語是從馬太后詔書中的話簡化而來,它形容車馬往來繁華熱鬧的場景。
  這個成語來源於《後漢書‧明德馬皇后紀》,前過濯龍門上,見外家問起居者,車如流水,馬如遊龍,倉頭衣綠,領袖正白,顧視禦者,不及遠矣。
  東漢名將馬援的小女兒馬氏,由於父母早亡,年紀很小時就操辦家中的事情,把家務料理得井然有序,親朋們都稱讚她是個能幹的人。
  十三歲那年,馬氏被選進宮內。她先是侍候漢光武帝的皇后,很受寵愛。光武帝去世後,太子劉莊即位,就是漢明帝,馬氏被封為貴人。由於她一直沒有生育,便收養了賈氏的一個兒子,取名為劉火旦(da)。
  西元60年,由於皇太后對她非常寵愛,她被立為明帝的皇后。 馬氏當了皇后,生活還是非常儉樸。她常穿粗布衣服,裙子也不鑲邊。一些嬪妃朝見她時,還以為她穿了特別好的料子製成的衣服。走到近前,才知道是極普通的衣料,從此對她更尊敬了。
  馬皇后知書識理,時常認真地閱讀《春秋》、《楚辭》等著作。有一次,明帝故意把大臣的奏章給她看,並問她應如何處理,她看後當場提出中肯的意見。但她並不因此而干預朝政,此後再也不主動去談論朝廷的事。
  明帝死後,劉煌即位,這就是漢章帝。馬皇后被尊為皇太后。不久,章帝根據一些大臣的建議,打算對皇太后的弟兄封爵。馬太后遵照已去世的光武帝有關後妃家族不得封侯的規定,明確地反對這樣做,因此這件事沒有辦。
  第二年夏天,發生了大旱災。一些大臣又上奏說,今年所以大旱,是因為去年不封外戚的緣故。他們再次要求分封馬氏舅父。馬太后還是不同意,並且為此專門發了詔書,詔書上說:「凡是提出要對外戚封爵的人,都是想獻媚於我,都是要從中取得好處。天大旱跟封爵有什麼關係?要記住前朝的教訓,寵貴外戚會招來傾覆的大禍。先帝不讓外戚擔任重要的職務,防備的就是這個。今後,怎能再讓馬氏走老路呢?」
  詔書接著說:「馬家的舅父,個個都很富貴。我身為太后,還是食不求甘,穿著簡樸,左右宮妃也儘量儉樸。我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下邊做個樣子,讓外親見了好反省自己。可是,他們不反躬自責,反而笑話我太儉省。前幾天我路過娘家住地濯(zhuo)龍園的門前,見從外面到舅舅家拜候、請安的,車子像流水那樣不停地駛去,馬匹往來不絕,好像一條遊龍,招搖得很。他們家的傭人,穿得整整齊齊,衣眼綠色,領和袖雪白,看看我們的車上,比他們差遠了。我當時竭力控制自己,沒有責備他們。他們只知道自己享樂,根本不為國家憂愁,我怎麼能同意給他們加官進爵呢?」


文化課教材(高級):車水馬龍(成語故事)
作者: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ROM: 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7/9/8/48258.html
◇◇◇ ◇◇◇ ◇◇◇

【原文】
時上(1)欲封(2)諸舅,外間(3)白(4)太后。太后(5)曰:「吾自念親屬,皆無柱石之功(6)。俗語曰:『時無赭,澆黃土(7)。』」因詔曰:「吾萬乘之主(8),身衣(9)大練縑裙(10),食不求所甘,左右旁人,皆無熏香之飾。前過濯龍門(11),見外家(12)問(13)起居(14),車如流水,馬如游龍。亦不譴怒(15),但絕歲用,冀(16)以默止讙(17)耳。」《東觀漢記·卷六·外戚(18)列傳·明德馬皇后》

【批注】
(1)上:即皇帝,這裡指東漢章帝。
(2)封:古代皇帝把爵位、土地等贈給王族或有功的人。
(3)外間:外界,此指朝中大臣。
(4)白:這裡指上書。
(5)太后:指明德馬皇后。
(6)柱石之功:對國家有重大的貢獻、功勞。
(7)時無赭,澆黃土:即「無功不受祿」的意思。赭,音者。
(8)萬乘之主:即一國的皇后。乘,音聖。
(9)衣:音易,穿。
(10)大練縑裙:粗帛雜絲所織成的裙子。帛,音伯;縑,音尖。
(11)濯龍門:指漢代的洛陽城門名。濯,音卓。
(12)外家:出嫁的女子,稱娘家為外家。
(13)問:表示關切的探望、拜訪。
(14)起居:向長輩請安、問候。
(15)譴怒:責備、生氣。譴,音淺。
(16)冀:期望、希望。
(17)讙:此指喧嘩。音歡,通「歡」。
(18)外戚:古代皇帝的母黨和妻黨。

【故事闡述】
同上,略。

「車水馬龍」這句成語就是從這裡演變而來,是說車如流水般接連不斷,馬多的像游龍般長。即用來形容車馬往來不斷,熱鬧繁榮的景況。

【討論】
(1)馬皇后為什麼要拒絕漢章帝封贈官爵給她的兄弟?
(2)你認為馬皇后為什麼要穿粗布衣,飲食簡樸?她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的?

【造句練習】
例:自從這條馬路拓寬後,每天都車水馬龍,人潮洶湧。
例:每逢中秋夜,到處都是夜遊賞月的人群,車水馬龍熱鬧非常。

【相似成語】
門庭若市;肩摩轂擊;車馬盈門;熙來攘往;車馬輻輳;車馬駢闐;絡繹不絕;熙熙攘攘

【課後時間】
在你成長的過程中,哪位師長對你的影響最大?為什麼?請說說自己的想法和大家分享。

資料來源: http://big5.zhengjian.org/node/48258

頁庫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