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在四方」由「四方之志」衍變而來。「四方之志」出自秦朝孔鮒編撰的《孔叢子》(記述孔子及其後代言行的一部書)。《孔叢子儒服》篇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
孔子第五代孫孔穿,字子高,出遊趙國(今河北省南部一帶)。在趙國,他和趙勝(即平原君)門下的賓客鄒文、季節兩人交了朋友。後來孔穿要回魯國了,鄒、季兩人上路相送,一直送了三天,陪著走了不少路,總是戀戀不捨。臨別的時候,鄒文、季節竟難過得流下眼淚,而孔穿只躬身向他倆輕輕一揖,就轉身而去。與孔穿同行的人不理解他為什麼如此不近人情。孔穿說:起初我以為他們都是大丈夫,想不到這兩個人卻如此婆婆媽媽,「人生則有四方之志」,怎麼能兒女情長、長期聚在一起呢?
作為成語,「四方之志」現在一般都說「志在四方」,用來形人們的遠大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