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 成語智慧王 分類成語

  「鄭衛之音」,即鄭、衛兩國(個河南中部與東部)的民間音樂。這一地區早期是商民族聚屆區。武王伐紂滅商後,將其一分為二,分別建立諸侯國,以監視殷商遺民,防其作亂。但武王死後,三國勾結叛亂,周公旦率軍鎮壓,並將該地分封於康叔(武王之弟),永久監管。因此,可以說「鄭衛之音」,實際上就是保留了商民族音樂傳統的「前朝遺聲」。由於它表達感情的奔放、熱烈和大膽,也內含著某種團聚意識,因而使獨宗「雅樂」的周王室及其維護者常常加以排斥和否定。
  鄭、衛兩國保存了豐富的民間音樂。《詩經·國風》凡160篇,鄭風、衛風合為31篇,約占五分之一。各國「風」詩,多是短小歌謠,「鄭風」、「衛風」中卻有一些大段的分節歌,可以想見其音樂結構的繁複變化。在一些反映民俗生活的詩篇中,常有對男女互贈禮物(《詩經‧鄭風‧溱侑》)、互訴衷腸的愛情場面的描寫,隱隱透露出一股浪漫氣息,產生了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正是因為這特色,才使能從鏗鏘鳴奏的「金石之樂」中聽出鐘律不齊,精通音樂的魏文侯(前446一前 396在位),對孔子門徒子夏說了下面一段話:「吾端冕而聽古樂,則唯恐臥;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敢問古樂之如彼,何也?新樂之如此,何也?」
  較魏文侯稍晚的齊宣王(前320一前302在位)則說得更坦率:「寡人今日聽鄭衛之音,嘔吟感傷,揚激楚之遺風,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
  他們的評價,代表了新興地主階級對僵化凝固的雅樂的厭棄和對活潑、清新的俗樂的熱愛。相反,維護併力求恢復雅樂的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則「惡鄭聲之亂雅樂也 」(《論語‧陽貨第十七》)。系統反映儒家音樂思想的《樂記》裡也說:「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正由於儒家思想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居於極特殊的地位,「 鄭衛之音」便始終成為靡靡之音的代名詞。


頁庫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