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 成語智慧王 分類成語

  該語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補》。
  唐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中一個非常繁榮的時期,文學藝術也很發達,其中以詩最具有代表性。當時,不僅詩人多,創作的詩多,而且在藝術上、內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當時眾多的詩人中,有一個詩人叫齊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後的原野上,看到傲雪開放的梅花,詩興大發,創作了一首《早梅》詩,詠誦在冬天裡早開的梅花。詩中有兩句這樣寫道: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寫好後,他覺得非常滿意。
  有一個叫鄭谷的人,看到齊已寫的這首詩後,認為這首詩的意味未盡。於是,他經過反覆思考推敲,將這兩句詩改為: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因為他認為既然數枝梅花都開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鄭谷的這一改動,雖然只將數字改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卻使《早梅》更貼切題意了,詩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齊已對鄭谷的這一改動非常佩服,當時即稱鄭谷為自己的一字師。
來源:金石網 http://www.kingsnet.biz/asp/chengyu/ShowStory.asp?ID=183


  因訂正一字之誤而成為老師。

  典出有三。

  據五代王定保《唐摭(zhí,拾取)言》記載:唐代李相讀《春秋》,孫叔之「(chuò或ruò)」應讀「敕略切」,李相誤為「敕晷(guǐ)切」,小吏指出了,李相很慚愧。「命小吏受北面之禮,號曰『一字師』」。

  切,又叫「反切」,是古代注音的方法:取前字之聲與後字之韻連讀。由于字音隨年代而變化,現在已不適用,但卻是了解古音的重要依據。

  據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補遺》記載:「楊誠齋(即楊萬裏)與同舍談及于寶。一吏進曰:『乃幹寶,非于寶也。』問何以知之?吏取韻書以呈,『幹』字下注雲:晉有幹寶。誠齋大喜曰:『汝乃吾一字之師。』」

  又,乾隆時有某方伯(地方長官)莅浙,見文牍中有「鼈子(讀wěi,意為勤勉、美、進入、修養等;又讀mén,意為如門之處或指門。此處讀mén)」亹三字。一吏謂「亹」見于《大雅•凫(yī,鷗)》,舊注「門」。方伯謂「子即吾一字師」。(見清代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鼈子》)

  以上三例中,誠齋難得,「大喜」二字,其聞過則喜之情栩栩然也。

  「一字師」也指更換詩文中一、二字的老師。

  宋代魏慶之《詩人玉屑•一字師》:「鄭谷在袁州,齊己攜詩詣之。有《早梅》詩雲:『前村深雪裏,寒梅數枝開。』谷曰:『數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齊己不覺下拜。自是士林以谷為『一字師』。」

  元代薩天錫送天淵入朝,有「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鍾」之句,「聞者無不脍炙,惟山東一叟鄙之曰:『措詞固善,但聞字與聽字合一耳!』公曰:『當以何字易之? 』叟徐曰:『看天竺雨。』诘其『看』字,叟曰:『唐人有『林下老僧來看雨。』公俯首拜為『一字師』。」(見明代黃溥《閑中古今錄•卷一》)

  宋代曾吉父《送汪內相赴臨川》有「白玉堂中曾草诏,水晶宮裏近題詩」。韓子蒼改「中」為「深」,改「裏」為「冷」。吉父聞之以韓子蒼為一字師。(見宋代周紫芝《竹坡詩話•卷三》)

  又,五代張迥《寄遠》有「蟬鬓凋將盡,虬髯白也無」句。齊己改「白也」為「黑在」,迥遂拜作一字師。(見宋代阮閱《詩話總龜•評論三》)

  (王成綱)
FROM: http://data.book.hexun.com/chapter-379-3-3.shtml


頁庫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