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 成語智慧王 分類成語

文化課教材(高級):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作者: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ROM: 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7/7/15/44756.html
◇◇◇ ◇◇◇ ◇◇◇

【原文】
曾子(1)曰:「君子以文會(2)友,以友輔(3)仁。」(《論語·顏淵第十二》)

【註釋】
(1)曾子:曾參(音「申」),字子輿,春秋時魯國武城(山東省費縣附近)人。是孔子的弟子,為人正直,以孝聞名,繼承孔子的思想。
(2)會:結交。
(3)輔:輔助。

【語譯】
曾子說:「君子透過文藝結交朋友,再透過朋友的輔助修行仁德。」

【研析】
文藝可以表情達意,可以溝通交流思想和感受,以語言文字或藝術形式作為載體,正統的文藝,有著神傳文化的內涵,志同道合的人,從中可以互相促進,善意理解,心性得到昇華。「以文會友」的方式,為仁德的修行涵養,提供了有利的環境和條件。

志同道合的益友,如果能善意理解對方、坦誠溝通交流,就能互相促進、心性昇華,因為都真心為彼此好,就能善意指出彼此的不足。如果能本著真誠、善意、寬容「以友輔仁」的話,那麼有什麼不足都能表現出來,沒有隱瞞;看到不足都能給對方指出來,真心為對方好;被指出不足都能改過,不必執著不放、怕面子掛不住。人與人之間沒有了隔閡,心態、關係擺正了,也有了信任。

如果有這麼好的環境,人就容易溶到「文」、「友」、「仁」中去,自私和自我就漸漸熔掉了。在這樣的環境中,人人學習思想、精神、方法(或說文),落實在社會人群關係中(或說友),實實在在修心養性(或說仁),形成這樣的大環境,從中能形成修煉文化,能熔煉出高境界、高度文明的人群社會。

【延伸思考】
古人講「文如其人」,人能寫出的、能理解、能溝通交流的文章和思想境界,其實就反應著這個人的思想水平,如果他的心性能再昇華上來,他的內境、思想就能更加純淨,就又會反應在他的文章和思想中,如此不斷地攀登高峰。

對於音樂、雕塑、美術、舞蹈、武術、工藝等等的習練或創作,是不是也都有它們可以昇華對應的精神境界和物質環境呢?你有這方面的體驗或心得嗎?

人在文藝的精神和物質環境中,可以結交朋友,從人群社會關係中,又可以提高心性,提高了心性,又能將昇華的境界和內涵,反應在文藝的精神和物質層面,人群社會關係又能擺得更正了,就能這樣良性循環,這樣無止境的超越著。

想想看: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想要有個良善的大轉變,是不是應該重視正統的、神傳的文化藝術呢?是不是要形成良性循環呢?

【相關故事】
尋人啟示 最好的朋友

伊婷上氣不接下氣的跑來報告:「老師!有人在打架!」我循聲過去,只見怡君和思奇彼此拉著掃把扭在一起。口中還惡狠狠的相罵,你一句我一句誰也不讓誰。
我詢問原因?他們誰也不讓對方說,於是,我讓他們將掃地器具放好,到教室罰站。我特意慢點進教室,好讓他們彼此有思考的空間,互相冷靜冷靜。

進了教室,我問怡君(怡君是單親家庭,個性驕縱霸道,先讓他發言可以讓他心裡平衡,不會認為老師故意偏袒成績較好的學生)為什麼打架?她說:「因為我拿掃把和思奇在玩,他突然就發脾氣,拿夾垃圾的夾我!」一邊說著還委屈的掉下眼淚。

我轉而問思奇,「你怎麼說?」(思奇是一位品德兼優的好學生,沒見過他發那麼大的脾氣)思奇紅著眼說:「我在掃地,怡君拿掃把一直弄我,掃把很髒耶,叫她別弄她還一直弄!」說著眼裡的淚水再也藏不住,一顆接著一顆的往下掉。

我終於清楚了他們的問題,我請他們將眼淚擦乾,回座位坐好。這讓我想起了遙遠的一個記憶,我問全班的小朋友:「誰能幫老師找一位最要好的朋友?」他們天真的舉手表示要做我最好的朋友!我讓他們放下手,陳述著我小時候的故事:「小時候,我的人緣一直很好,很多同學都願意做我的好朋友。從三年級開始,就有一位同學出現在我身邊,常常會將福利社買來的零食與我分享,我知道她的存在,卻不是將她列為好朋友的行列。她品德兼優,美術一級棒!也常常代表學校得獎回來,但是,她卻長年流著鼻涕,甚至有時鼻涕很濃,講話有一股怪味!這讓我不太想靠近她!」這時班上的同學有些已經覺得骯髒,表情有些對我表示同情。

「但是」我接著說:「自從生了孩子,我的小孩有嚴重的過敏,常年鼻子不通,這才讓我想起這位同學的狀況,身體上的任何殘缺或疾病,不是他們自己所願意的!我們應該對他們更加包容才對。」孩子們紛紛點頭。「後來呢?」

「後來,升上六年級,功課較緊,也就沒有常常往福利社跑,但是我還是常常能吃到零食。」有小朋友說:「那是因為流鼻水的同學會買給你。」我點點頭繼續說:「就在我們畢業那天,她邀請我去她家,說有東西要送給我。」「我不好意思拒絕所以就去了。那天她爸爸剛好在家,她請我在樓下等她,她兩步並作一步的爬上樓梯,還不忘回過頭來向她的爸爸介紹我「爸!她是我最好的朋友!」剎那間我感到無比的溫暖,卻有著更多的慚愧!」

「我已經忘了當年她送我的是什麼東西,而她的那句話卻深深烙印在我的心裡。事隔二十多年想起來還覺得對她有所虧欠,對她真摯的友情感到抱歉!」「那她現在呢?」孩子們紛紛問我。

「失聯了!我一直在找她,可總沒有她的音訊。」孩子們都不吱聲。我接著對他們說:「今天所發生的事,其實與我的故事有所雷同。只是認知上的不同,怡君以為是在和思奇玩,但是思奇卻覺得怡君是在捉弄他,甚至是羞辱他。如果我們都能學習將感受說出來,讓對方知道你的想法,就不會造成遺憾或誤會。如果彼此的友誼因誤解而分開那真的非常可惜!」

聽完我的故事,思奇有所悟的到怡君面前說:「對不起!」怡君也趕緊說:「不!是我該說對不起!」看著他們和好,我多麼希望能有機會對我最好的朋友說聲:「對不起!想念你!」

(正見網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6/4/4/36343.html)

資料來源: http://big5.zhengjian.org/node/44756

頁庫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