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 成語智慧王 分類成語

  春秋時代,有一次齊國出兵攻打魯國。魯莊公準備迎戰,有一個魯國人曹劌(ㄍㄨㄟˋ)請求進見。有人對曹劌說:「國家大事,有在位的大官負責,要你多管閒事幹什麼?」曹劌說:「那些大官們都沒有見識,遇到重大事件,不會有好辦法的。」於是他毅然進見。
  見了莊公以後,就問他有些什麼準備可以和齊國交戰。莊公說:「衣食方面的安逸,不敢爭獨享受,我一定要和別人分享。」曹劌說:「這種小小的恩惠,未見得能普遍,人民不肯聽從的。」莊公說:「祭祀用的牲畜和玉帛,不敢比從前增加,祝史必說實在的話。」曹劌說:「這種小小信用,還不能大孚於神明,神明不肯降福的。」莊公說:「關於大小案件,雖不能一一審查得明白,但必盡力從情理上推勘出實在的情形來。」曹劌說:「這一點表示治國能忠,憑這點就可以和齊兵一戰了。開戰的時候,請求允許我跟隨到前線去。」
  於是莊公就帶著他乘坐兵車到長勺地方和齊兵決戰。雙方排開陣勢,莊公就要擊鼓進兵。曹劌說:「慢點,還早。」齊兵已擊第二次鼓了,莊公又要擊鼓,曹劌說:「不行,再等一下。」等到齊兵擊第三次鼓了,曹劌說:「可以了。」於是魯軍像雷一樣的擊起鼓來,大隊人馬,勇氣百倍,像潮水一樣的衝上前去,奮戰結果,把齊兵打的大敗而逃。莊公想揮兵追趕,曹劌說:「且慢。」說著就爬上車頂瞭望一下,又跳下車子察看一下,接著就說:「追罷!」於是莊公便指揮部下,追殺齊兵,結果大獲全勝。
  在勝利以後,莊公就問曹劌為什麼那樣會戰勝。曹劌說:「作戰要靠勇氣,第一次擊鼓,兵士的勇氣最昂揚,到第二次便較差了,第三次的時候,勇氣已消失了。所以當齊兵擊第三次鼓的時候,他們的兵士已沒有了勇氣,而我們才開始第一次擊鼓,兵士們勇氣百倍,當然可以打敗他們了。不過齊兵是大國,他們用兵是很難猜測的,恐怕有埋伏,後來我看到他們的旌旗倒下,地上的車跡混亂,才知道他們真的敗了,所以放心追殺,獲得了大勝。」莊公聽了,對他很佩服。
  由於這個故事,「一鼓作氣」也就成了一句名言。
※喻開始作事,精神興奮。「左傳」莊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文化課教材(高級):一鼓作氣(成語故事)
作者: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ROM: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8/3/3/51229.html
◇◇◇ ◇◇◇ ◇◇◇

【原文】

夫(1)戰,勇氣也。一鼓作氣(2),再(3)而衰,三而竭(4)。彼(5)竭我盈(6),故克(7)之。

《左傳.莊公十年》

【註解】

(1) 夫:語助詞。
(2) 一鼓作氣:第一次擂鼓時,士氣最旺盛。
(3) 再:第二次。
(4) 竭:音「節」,全都沒有了。
(5) 彼:對方。
(6) 盈:豐盛,此指精力充沛。
(7) 克:打敗。

【故事闡述】

春秋時代,齊國出兵攻打魯國。魯莊公和他的參謀曹劌(音「貴」)帶兵前往應戰。兩軍在長勺這個地方擺好陣勢,齊軍首先擂了第一次鼓,魯莊公在此時也將擊鼓準備進擊,曹劌卻阻止他說:「不行。」直到齊軍擂過了三次鼓後,曹劌才說:「我軍此時可以擊鼓進攻了!」

當魯軍「咚、咚、咚」的戰鼓一響,馬上激起了士兵們的士氣,結果齊軍慘敗,狼狽而逃。接著曹劌看出莊王想乘勝追擊,馬上阻止的說:「現在還不可以!」接著他就下車,仔細觀察敵軍留下的車跡,和地上散落的旌旗,確定了無詐,才說:「現在可以追擊了!」果然此役把齊軍打得落花流水。

事後,莊公問曹劌擂鼓一等再等的原因何在?曹劌說:「打仗這種事,全憑著大夥兒一股勇氣,第一聲鼓響時,士兵的勇氣正旺,第二聲鼓響,勇氣就會有些許的衰退,等到第三聲鼓響,大家的勇氣就已經沒了!當敵軍擊了第三聲鼓響,這時我們才剛擊第一聲鼓響,正是敵人士氣大減,而我軍勇氣最旺盛的時候,所以才能打敗敵人啊!」

「另外,我之所以會下車仔細觀看,是因為我擔心他們會有埋伏,故意引誘我軍上當。我看到他們的軍隊車跡混亂,旗幟也歪斜倒地時,才可以斷定他們是真的慘敗,才敢乘勝追擊啊!」後來,「一鼓作氣」就被用來比喻做事時要鼓足勇氣,勇往直前,才能一舉成功。

【討論】
(1) 曹劌在敵軍擊了第幾次鼓才命令自己的軍隊開始擊鼓?為什麼曹劌一等再等,等到適當時機才擂鼓?
(2) 曹劌為什麼一開始阻止莊王乘勝追擊?
(3) 回想看看,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是須要「一鼓作氣」的完成,才不會越拖越沒勁兒,永遠做不完?和同學分享看看。

【造句練習】
例:跑一百公尺競賽最須要選手一鼓作氣的衝刺了。
例:平常我們做事,如果都能一鼓作氣的做好,那就不會老是有事情做不完的困擾了。

【相似成語】
趁熱打鐵、一氣呵成

【課後時間】
動動腦,想想看:
曹劌論戰(猜一歇後語)

【參考解答】
一鼓作氣

資料來源: http://big5.zhengjian.org/node/51229

《細說成語典故》
  古時作戰,靠擊鼓組織進攻並鼓舞士兵鬥志。後用以比喻抓住時機,一股勁兒辦成事情。

  典出《左傳•莊公十五年》。

  春秋時魯莊公十五年(前684),強大的齊國和弱小的魯國作戰,雙方軍隊在魯國的長勺對陣。

  魯莊公親自統率軍隊,指揮作戰,並請謀士曹劌(guì)同乘一輛戰車,以便隨時向他咨詢。

  陣勢剛剛列好,魯莊公就下令擊鼓進軍,曹劌急忙阻止,說:「不可!要等一等,看齊國有何動靜。」

  這時,對陣的齊國擂起了戰鼓,但發現魯國軍隊一片寂然,毫無行動的迹象。於是,只聽戰鼓響,卻不敢貿然進攻。雙方對峙著。好一段時間,沒有動靜。

  齊國軍隊沈不住氣了,又擂起了第二通戰鼓。曹劌對魯莊公說:「別答理他們,再看看。」

  齊國的第二通戰鼓又白敲了,魯國軍隊還是沒有動靜。雙方的軍隊仍然對峙著。

  齊國軍隊又擂響了第三通戰鼓,又發出了進攻的信號。曹劌立即對魯莊公說:「下令擊鼓,進攻!」

  魯軍陣內鼓聲大作,將士們勇猛地撲向敵陣,一舉打敗了齊軍。

  齊軍被殺得落花流水,潰不成軍。魯莊公下令追擊,曹劌急忙阻止:「請等一等。」於是曹劌下車看了看齊軍的車轍,又登車望了一陣,才說:「請大王下令追擊。」

  魯軍銳不可擋,將士們紛紛斬將奪旗。魯軍大獲全勝。

  戰後,魯莊公向曹劌請教克敵制勝的道理,曹劌說:「夫勇,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意思是,打仗靠的是勇氣。擂第一通鼓,可以激發起勇氣來;擂第二通鼓時,這勇氣就不那麼足了;擂第三通鼓時,那勇氣就一點兒都沒有了。——曹劌用的是以最大的勇氣去拼殺失去了勇氣的敵人的方法。

  至於追擊,曹劌說:「我擔心齊軍佯退,怕中埋伏。但我一見他們混亂的車轍和摞倒的戰旗,就知道他們已經潰不成軍了。所以建議大王下令追擊。」

  這就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以弱勝強的「長勺之戰」,為後人留下了典故「一鼓作氣」。

  (王成綱)
FROM: http://data.book.hexun.com/chapter-379-3-7.shtml


頁庫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