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同一的標準論斷或處理。概,舊時量糧食時用以刮平升、斗的器具。此處代指量具。
典出屈原《九章•懷沙》。
《懷沙》是屈原自沉不久前所作的名篇。原文高古,不易理解。現將文懷沙先生的今譯節選錄下:
正當初夏,好一個悠長的天氣;
茂盛的草木,一望無際。
我傷懷,我沈入長久的悲哀裏,
我毅然奔向那南方的邊地。
前途是那麼渺茫,當我矚目一瞥——
悄悄地沒有人聲,四周這般靜謐。
重重的委曲和痛苦,在我心頭郁積,
自從遭受憂患,我的窮困是長期的。
捫心自問,久久評析著自己的心意,
這滿腹冤屈,只有強自壓抑。
我不妨把方的東西,改削成圓的,
可是,合理的法則卻不能遠離。
如果把原有的善良的本質也抛棄,
正道?人們將認為可鄙。
這好比工匠的規畫和繩墨應該明確牢記,
我們過去的法度,也同樣不容改易。
而敦厚的內在和正直的本質,
那正是君子們所贊美的。
如果巧(古代有名的巧匠)不舉起他的斧子,
誰又能認識到他的神技?
暗色的文采放在光線不充足的地方,
光眼瞎子一定會說看不清楚。
明察秋毫的離婁(離婁,黃帝時人,目明,能見百步之外的秋毫之末),不費力地看了一眼,
瞎子卻誤認為對方和自己一樣。
把白的顏色,看作黑的顏色;
又把上下顛倒,在我們這個世界上。
被關在籠子裏的,是美麗的鳳凰,
家雞和鷺鷥,反倒得意地飛翔。
寶玉和頑石混雜在一起,
毫無區別地予以等價相量。(下略)
以上抒寫了詩人被奸佞謅害,以致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悲憤。其最後兩句的原文是:「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這便是典故「一概而論」的由來
(王成綱)
FROM: http://data.book.hexun.com/chapter-379-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