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兩個得意的學生,一個叫子貢,另一個叫顏回。
有一次,魯國受到齊國的武力威脅。孔子的學生中有很多人想去遊說齊國,想勸說他不要攻打魯國。最後孔子只同意了子貢的請求。子貢不但去了齊國,還到了南方的吳國,越國、和北方的晉國。子貢「挑唆」起這幾個大國間的混戰,小小的魯國就免去了一場浩劫。
雖然子貢這麼能幹,但孔子還是認為他比顏回要差一些。
有一天,孔子故意問子貢:「你和顏回相比,到底哪個強一些呢?」子貢回答說:「我怎麼敢和他比呢」他聞一知十,我呢,聞一知二。」孔子點頭說:「是不如他,我同意。」這段話在《論語·公冶長》中有記載。
知道了一件,就能由此推論而知道十件,叫做「聞一知十」。
來源:金石網 http://www.kingsnet.biz/asp/chengyu/ShowStory.asp?ID=209
文化課教材(高級):聞一知十
作者: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ROM: 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6/11/7/40528.html
◇◇◇ ◇◇◇ ◇◇◇
【原文】
子謂子貢曰:「女(1)與回也孰(2)愈(3)?」對曰:「賜也何敢望(4)回?回也聞一以知十(5),賜也聞一以知二(6)。」子曰:「弗如(7)也。吾與(8)女弗如也。」(《論語·公冶長第五》)
【註釋】
(1) 女:汝,你。
(2) 孰:誰。
(3) 愈:勝過、超過。
(4) 望:企及,希望達到。
(5) 十:指和某種心或人事物直接關連的方方面面、完整的一切。
(6) 二:指從某種心或人事物的一端推想出其另一端。
(7) 弗如:不如。
(8) 與:贊同、同意。
【語譯】
孔子對子貢說:「你和顏回誰的素養比較高?」子貢回答說:「我哪裡敢奢望達到顏回那樣的素養呢?顏回見聞某種心或人事物就能透過其層次、境界所在的理,通曉與其關連的方方面面、完整的一切;而我呢,見聞某種心或人事物,只能在這個具體表現的心或人事物中,從某個方面可觀察的一端推想出其另一端。」孔子說:「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所說的,是不如他呀!」
【研析】
也許顏回頗能端正自己的心思,對於夫子之道信心堅定,專心致志,因此能很快看到某些境界的理,自然就能通曉那些境界以下的一切心和人事物,能夠有超脫世間的,直接在理上正悟的智慧,這樣的人,根基和悟性可能不一般,可遇不可求。
子貢代表的是絕大多數的人,在世間,有形的,在人與人、心、事物的紛擾中,透過歷練、修正、擺正自己的心性和各種關係,從二元對立的兩端逐步調整回歸於中庸,從而漸漸悟到一點一點的理,好比「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從子貢也有自知之明來看,可以推知大多數人雖沒有聞一知十的資質,如果能有適當的引導,通過漸漸的修養心性、擺正和方方面面的關係,也終將能明白更高境界的理而聞一知十。孔子贊同子貢,可能意在嘉許子貢的自知之明和勉勵子貢等學生要見賢思齊。
【延伸思考】
現代的智力理論,越來越強調多元性、功能性,似乎能透過學習和潛能開發而得到智能的提升和發展。想想看:所謂學習、潛能開發、發展,是往哪個方面進行?如果心性沒有昇華,境界沒有提高,心術不正,只想貪求,發展出來的高科技是不是更容易導致毀滅自己?道德水準不提高,那能有真正的發展嗎?道德提高,是不是方方面面的關係都能理順,是不是境界就提高了,明白其中的理了,這是不是意味著智能也提高了?
思考看看:造成「聞一知十」和「聞一知二」的差別,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當人們把某些想法、觀念、制度、道理、心、人事物等看的太絕對了,是不是容易陷在其中、無法變通而顯的愚昧,失去自由自在、如意灑脫、自知之明的智慧,因此,「執著」是不是造成不明理、形成對立矛盾的根本原因?執著越嚴重就從「聞一知十」掉的越多,最後「聞一知零」。如何擺脫不明事理的困境?是不是應該去各種執著?
【課後讀書】
李遐周預言
唐玄宗一心好道,李遐周因精通預測事物的道術,唐朝開元(公元713~741年)年間,曾被召入宮中。
宰相李林甫前去拜訪他,他對李林甫說:「你活著你家就安全;你死後你的家也跟著敗亡。」李林甫流淚叩拜,求他解救。李遐周笑而不答,只是說:「開玩笑罷了。」
唐朝天寶(公元742~756年)年間,李遐周常在宮內出入,後來他請求離開宮禁住進玄都觀。他在他所住的院子裡,題了不下一千句詩。天寶末年,安祿山強橫跋扈,遠近都擔憂,唯獨唐玄宗不悟。有一天李遐周不見了,不知哪兒去了。唐玄宗只在李遐周住處的牆上看到了幾首新寫下的詩,其中最後一首是:「燕市人皆去,函關馬不歸。若逢山下鬼,環上系羅衣。」
起先,大家看了他的詩都不明白,因為後來都一一驗證了,大家才明白的,這首詩寫的是安祿山想要竊國和唐玄宗將要到蜀地避難的事。「燕市人皆去」,是說安祿山和燕地幽州、薊州的眾將都起來造反;「函關馬不歸」,是說大將哥舒翰潼關兵敗,全軍覆沒匹馬不還;「若逢山下鬼」,山下鬼是個嵬字,是說如果走到馬嵬驛這個地方;「環上系羅衣」,楊貴妃小字玉環、阿環,是說唐玄宗到蜀地避難,走到馬嵬驛,高力士用羅巾把她勒死。
(出自《朝野僉載》、《抒情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