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有相識的人家,即往投靠的意思。「漢書」「張儉傳」:「儉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門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
東漢時代,山陽高平(今山西高平縣)人,張儉,字元節,他本是趙王張耳(大梁人,高祖時立為趙王)的後裔,他的父親張成,亦是一個在宦海浮沉中極負盛名的人,曾經官至江夏太守,因廉介耿直而聞名於世。
張儉一方面固然是受了他父親的感染;另一方面也的確是由於他良好家庭教育薰陶的關係,以致當他在很小的時候,就養成了他廉正守法、嫉惡如仇大無畏的服務精神。據說他初舉入朝時,曾因當朝的刺史行為不檢,而推說有病辭官不幹,直至漢桓帝延熹八年,太守翟超一再商請他做東部的都督,他總算才勉為其難把這項職務接受下來。
這時,當朝攬權的中常侍侯覽,他的家裡亦住在防東(縣名,屬山陽郡,故城在今山東金鄉縣南。)侯家裡的人因恃仗侯覽在朝廷方面的勢力,乃胡作妄為,任意的壓榨人民,欺辱鄰里。張儉原是講仁愛重正義的人,他一看到這樣的情形,立刻就上了奏本給皇上,向朝廷公開檢舉侯覽以及他母親迫害人民的罪狀,並要求皇上秉公處理嚴厲的制裁他。可是侯覽在皇帝跟前是一個相當有勢力的人,他故意把張儉的奏章,壓著不讓皇帝看,而從此同他結了仇恨。
其時,張儉有個同鄉名叫朱並的,這家伙是一個的欺下怕上的小人,素為張儉所不齒。朱並聽說他得罪了皇帝面前的紅人——中常侍侯覽,心想這倒是一個很好的報復機會,便捏造了事實來向朝廷告密,說張儉與同郡二十四人組黨結社,圖謀反叛。侯覽看到了這個告密,正中下懷,乃立即下令通緝拘捕。張儉眼見禍事來臨,只得匆匆亡命;他一路上逃命出來,真是苦盡苦極,危險萬分,而又沒有一個預定的目標。他每到一個地方,看誰家願意幫助他,就決定暫時在誰家躲避歇腳。人家因為都知道他平日的為人和品德,所以當他在危難的時候,大家都甘願冒著生命的危險而樂於的破家相容。後來,他轉輾逃亡到東萊,住在一位名叫李篤的家裡。一天,外黃縣的縣令毛欽親自帶領了士兵到李篤的家裡來搜查,李篤將那位縣令拉到一間密室,問他:
「張儉是當朝賢士,而今因公得罪了小人,受了冤屈,不得已亡命,你假如發現他的蹤跡,難道真的要送他入牢嗎?」
縣官搖搖頭,但他幽默的說:
「從前有籧伯玉(春秋時,衛大夫,名瑗。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不肯冥冥墮行,當世稱賢大夫。)其人者,他恥辱於一個人做君子,而今足下莫不是一個人想獨占?」
李篤聽了他的話,不禁大笑:「我固然喜歡正義,但明廷如果也肯這樣,不就已經把獨占的好事分去一半了嗎?」於是,張儉就在眾人的同情與掩護下逃脫這個難關。
以後,人們就把「望門投止」這句話引為成語,比喻有相識的人家,即往投靠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