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 成語智慧王 分類成語

百讀不厭

注音一式ㄅㄞˇ ㄉㄨˊ ㄅㄨˋ ㄧㄢˋ
漢語拼音bǎi dú bù yàn
出處宋‧蘇軾《送安惇秀才失解西歸》詩:「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釋義厭:厭煩,厭倦。讀一百遍也不會感到厭煩。形容詩文或書籍寫得非常好,不論讀多少遍也不感到厭倦。
例句《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水滸》等,都是令人~的古典文學名著。
萌典 教育百科

補充說明

出處

送安惇秀才失解西歸 (宋·蘇軾)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棲遲那可追。
我昔家居斷還往,著書不復窺園葵。
朅來東遊慕人爵,棄去舊學従兒嬉。
狂謀謬算百不遂,惟有霜鬢來如期。
故山松柏皆手種,行且拱矣歸何時。
萬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寧非癡。
與君未可較得失,臨別惟有長嗟咨。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鑒賞(教師中心稿)


--------------------------------------------------------------------------------

http://www.ruiwen.com 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 張金波 2007-08-17

(河北省唐山市開灤二中 063100)
這兩句出自蘇軾的《送安惇秀才失解西歸》一詩。這是蘇軾寫給一個名叫安惇的秀才的贈別詩。安惇參加科舉考試落第,蘇軾寫這首詩給他,旨在勸慰、鼓勵安惇,希望他不要過分在意考試的成敗,而應當回家安心讀書。
科舉考試命題的依據主要是儒家經典。安惇科場失意,大概蘇軾認為其原因是他未能很好地掌握那些經典著作,於是在詩的開頭就向他介紹了學習經典的要領:「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裡的「舊書」自然指的是儒家的經典著作。
這兩句歷來被看作是讀書治學的重要門徑。這裡面實際包含著兩種讀書方法:一種是熟讀,一種是深思。熟讀,就是反覆閱讀。蘇軾告誡安惇:對經典著作應當「不厭百回讀」。反覆誦讀,久而久之,爛熟於心,自然能夠融會貫通。即所謂「書讀百遍,其意自見」。熟讀這種方法在中國古代是被格外強調的。這種方法雖然忽視了思考的過程,有些機械,但卻強調了對話言的感悟,重點培養了學生自讀自悟的能力,而且一旦自行悟透書中的道理,便會終生難忘。因此,熟讀的過程實際就是感悟的過程。東漢末年董遇,對《老子》和《左傳》有精深的研究,有人向他請教,他卻不肯教,而是說:一定要先讀上一百遍,書讀百遍,其意自明。當然,「百回讀」只是強調多讀,並非一定要讀一百遍。閱讀的次數和對內容的理解應當是成正比的。北宋哲學家程顥云:「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瀏覽過的書,雖然也有印象,但總是不牢固,容易遺忘,要用時它也不來,而熟讀成誦的書,則變為自己的東西,召之即來,運用自如,在思考問題時,也容易聯想,左右逢源。
熟讀還必須與深思結合起來。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韓愈在《勸學解》中說過:「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于思毀於隨。」認真思考,是讀書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讀書而不思考,就不能讀出書中的妙處,就如吃飯時只顧狼吞虎嚥一樣,雖然填飽了肚子,卻不知其中滋味。《南齊書陸澄傳》記載這樣一個故事:「陸澄當時稱為碩學,讀《易》三年,不解文義,欲撰《宋書》竟不成,王儉曰:『陸公,書櫥也。』」後來,人們將只知讀書而不會靈活運用的人戲稱為「書櫥」。讀書不僅是獲得知識,而且應學以致用。而要把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永遠離不開思考的過程。伯樂的兒子按圖索驥,結果找到的千里馬竟是一隻癩蛤蟆。之所以鬧出這樣的笑話,主要是因為伯樂的兒子只知機械地照搬書本,沒有自己的思考和體會。
蘇軾這兩句詩語氣委婉,勸慰安惇秀才回家再去安心讀書,不可急於求成,只要「熟讀深思」,自然會理解經典的奧妙,他日定能科場得意。後來由此演化出成語「百讀不厭」。蘇軾的詩本是強調讀書的方法,而成語卻著重於所讀的書或作品本身的價值了。
FROM: http://ruiwen.com/news/358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