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一式 | ㄐㄧㄝˊ ㄑㄩ ㄠˊ ㄧㄚˊ |
---|---|
漢語拼音 | jié qū áo yá |
出處 | 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破惡聲論》:「且又日鼓舞之以報章,間協助之以書籍,中之文詞,雖詰詘聱牙,難於盡曉,顧究亦輸入文明之利器也。」 |
釋義 | 形容文句艱澀,不通順暢達。同「詰曲聱牙」。 |
[動]
貶低。同「黜」。《戰國策.韓策三》:「彼公仲者,秦勢能詘之。」
參見「聱牙」條。
1.文詞艱澀,唸起來不順口。唐.韓愈〈進學解〉:「周誥殷盤,佶屈聱牙。」
2.乖忤違背。宋.蘇軾〈上神宗皇帝書〉:「其間一事聱牙,常至終身淪棄。」
3.老樹枝幹杈枒蟠屈的樣子。宋.朱熹〈枯木次擇之韻〉:「百年蟠木老聱牙,偃蹇春風 不肯花。」
[動]
1.詢問、責問。如:「反詰」、「盤詰」、「詰詢」。《左傳.僖公十五年》:「卜徒父筮之,吉:『涉河,侯車敗。』詰之,對曰:『乃大吉也。三敗,必獲晉君。』」唐.韓愈〈進學解〉:「是所謂詰匠氏之不以杙為楹。」
2.追究、查辦。《淮南子.時則》:「牛馬畜獸有放失者,取之不詰。」唐.聶夷中〈公子行〉二首之一:「走馬踏殺人,街吏不敢詰。」
[形]
1.明日的、次日的。如:「詰旦」。《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戒爾車乘,敬爾君事,詰朝將見。」
2.屈曲不直。《文選.曹操.苦寒行》:「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
[動]
1.彎曲。同「屈」。《荀子.勸學》:「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2.屈服、折服。《戰國策.秦策一》:「今欲并天下,凌萬乘,詘敵國,制海內,子元元,臣諸侯,非兵不可。」
3.吐詞艱澀、言語鈍拙。通「訥」。《史記.卷一○三.萬石張叔傳.太史公曰》「仲尼有言:『君子欲訥於言』」句下裴駰集解引徐廣曰:「『訥』字多作『詘』,音同耳。古字假借。」
[副]
1.冤屈。《呂氏春秋.貴直論.壅塞》:「宋王因怒而詘殺之。」
2.反而。《戰國策.秦策四》:「一舉眾而注地於楚,詘令韓魏歸帝重於齊,是王失計也。」
[名]
姓。如漢代有詘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