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 |
55 |
成語 |
打草驚蛇 |
注音 |
ㄉㄚˇ ㄘㄠˇ ㄐㄧㄥ ㄕㄜˊ |
漢語拼音 |
dǎ cǎo jīng shé |
釋義 |
擊打草叢以嚇走蛇。比喻某甲受到懲戒,而使某乙、丙等知所警惕。※#語或本宋.鄭文寶《南唐近事》卷二。後用「打草驚蛇」比喻對付敵人時,行事不密,致使對方有所警覺,而預先防備。 |
典源 |
※#宋.鄭文寶《南唐近事》卷二1>王魯為當塗宰2>,頗以資產為務。會部民連狀訴3>主簿4>貪賄於縣尹5>,魯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虵(蛇)驚。」為好事者口實6>焉。〔注解〕(1)典故或見於《祖堂集.卷七.雪峰和尚》。(2)當塗宰:當塗縣的最高行政長官。當塗,地名,或為今安徽省當塗縣。(3)訴:告狀、控告。(4)主簿:職官名。主管文書簿籍及印鑑。(5)縣尹:職官名。一縣的首長,此指當塗縣尹王魯。(6)口實:談話、批評的內容。〔參考資料〕《祖堂集.卷七.雪峰和尚》師云:「老僧在仰山時,仰山拈經中語問大眾:『剎說、眾生說、三世一切說。為什摩人說?』無人對。云:『養子代老。』借此問闍梨,闍梨作摩生道?」玄沙遲疑。師卻云:「你問我,我與你道。」玄沙便問,師便向面拶身云:「摑!摑!」報慈拈問臥龍:「話是仰山話,舉是雪峰舉,為什摩雪峰招摑?」龍云:「養子代老。」慈云:「打草驚虵(蛇)。」 |
典故說明 |
在宋朝鄭文寶所著的《南唐近事》一書中,曾記載這麼一個故事:王魯,南唐人,生卒年不詳,曾任當塗縣的縣令。他在任上時,貪汙收受錢財。有一天,他在府裡批示案件,其中有一個案件是地方百姓聯名控告主簿貪收賄賂。王魯看了嚇一跳,事實上收賄的不只主簿一人,他也有份,於是在卷宗上批示:「你們雖然只是用棍子打草叢,但是我就像藏身在草叢中的蛇,已經有所警惕。」這件事一經傳揚出去,成為好事的人取笑批評的話柄。後來「打草驚蛇」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行事不密,致使對方有所警覺,而預先防備。 |
書證 |
01.《祖堂集.卷七.雪峰和尚》:「龍云:『養子代老。』慈云:『打草驚虵(蛇)。』」02.《五燈會元.卷一五.泐潭懷澄禪師》:「師一日見僧披衲,師曰:『得恁麼好針線?』曰:「祇要牢固。』師曰:『打草驚蛇作甚麼?』曰:『客來須看。』」03.《景德傳燈錄.附錄.天童宏智和尚疏》:「打草驚蛇之句,探竿影草之功。」04.《水滸傳》第二八回:「空自去打草驚蛇,倒喫他做了手腳,卻是不好。」05.《西遊記》第六七回:「行者見了笑道:『妖怪走了,你還撲甚的了?』八戒道:『老豬在此打草驚蛇哩!』」06.《醒世恆言.卷二○.張廷秀逃生救父》:「如今若去,便是打草驚蛇,必被躲過,可不勞而無功,卻又錯了會試!」07.《文明小史》第一回:「第一須用上些水磨工夫,叫他們潛移默化,斷不可操切從事,以致打草驚蛇,反為不美。」08.《醒世姻緣傳》第八回:「若只依了晁夫人之分付,據實學舌,倒也是打草驚蛇,他卻又增添上了許些。」 |
用法說明 |
一、【語義說明】擊打草叢以嚇走蛇。【使用類別】用在「事先防備」的表述上。【例 句】<01>在野外要進入草叢時,切記要先打草驚蛇。<02>我爬山時一定帶根棍子,既可以當柺杖,又可以打草驚蛇。二、【語義說明】比喻行事不密,致使對方有所警覺,而預先防備。【使用類別】用在「事機敗露」的表述上。【例 句】<01>這件事急不得,表面要裝鎮定,以免打草驚蛇。<02>大家先不動聲色,免得打草驚蛇,讓他跑了。<03>警方守候多日,就是怕打草驚蛇,讓歹徒溜了。<04>對方似仍未察覺,我們先按兵不動,免得打草驚蛇。<05>警方為了避免打草驚蛇,所以派出便衣警察埋伏在四周。<06>你調動這麼多警力,豈不打草驚蛇?歹徒當然早就跑掉了。<07>這件事得不動聲色慢慢跟他磨,否則一打草驚蛇後,很難說服他。<08>這個計謀的關鍵在於避免打草驚蛇,等對方鬆懈後,可一舉進攻。 |
近義 |
|
反義 |
不動聲色 |
辨識 |
|
參考語詞 |
打草蛇驚,驚蛇打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