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 |
3793 |
成語 |
見義勇發 |
注音 |
ㄐㄧㄢˋ ㄧˋ ㄩㄥˇ ㄈㄚ |
漢語拼音 |
jiàn yì yǒng fā |
釋義 |
義參「見義勇為」。見「見義勇為」條。 |
典源 |
此處所列為「見義勇為」之典源,提供參考。《論語.為政》子曰:「非其鬼1>而祭之,諂2>也。見義不為,無勇也。」〔注解〕(1)鬼:人死曰鬼,此指祖先。(2)諂:獻媚、奉承。 |
典故說明 |
此處所列為「見義勇為」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孔子是春秋的賢人,於魯國從政時,魯國大治。後因政治理念與國君不合,周遊列國十三年,卻未受到其他國君的重用。晚年返回魯國,致力於古代典籍的整理,並且秉持「有教無類」的精神,開平民教育的先河,門下有弟子三千人。孔子十分強調「勇」的重要性,例如在《論語.憲問》中,孔子曾說︰「仁者,必有勇。」意思就是說,仁者重視正道而輕忽生命,見到合乎正道的事情,一定會勇於實行。又說「勇者不懼」,即是說勇敢的人無所恐懼。而在所引典源《論語.為政》中,孔子則說︰「見義不為,無勇也。」綜上所述,可知一個君子如果見到正道所當行之事,必然會勇敢地去做,要是因為害怕而不去做,那就不配稱為勇敢,只是一個怯懦的人。後來「見義勇為」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見到合乎正義的事,就奮勇去做。 |
書證 |
01.《宋史.卷二九八.陳希亮列傳》:「希亮為人清勁寡欲,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貴人,皆嚴憚之。見義勇發,不計禍福。」02.宋.蘇軾〈陳公弼傳〉:「平生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貴人,皆嚴憚之。見義勇發,不計禍福,必極其志而後已。」 |
用法說明 |
|
近義 |
|
反義 |
|
辨識 |
|
參考語詞 |
見義勇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