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 |
3172 |
成語 |
以逸制勞 |
注音 |
ㄧˇ ㄧˋ ㄓˋ ㄌㄠˊ |
漢語拼音 |
yǐ yì zhì láo |
釋義 |
義參「以逸待勞」。見「以逸待勞」條。 |
典源 |
此處所列為「以逸待勞」之典源,提供參考。《孫子.軍爭》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1>,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譁2>,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3>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注解〕(1)惰歸:鬆懈返回。(2)譁:音ㄏㄨㄚˊ,大聲喧鬧、吵雜。(3)佚:音|ˋ,通「逸」。安閑。 |
典故說明 |
此處所列為「以逸待勞」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以逸待勞」原作「以佚待勞」。《孫子》一書為春秋孫武所撰,共十三篇,為古代兵書之一,內容分析戰爭形勢,探討軍事作戰策略、方式,為歷代兵書之祖。〈軍爭〉一篇中由「治氣」、「治心」、「治力」、「治變」等多方面談作戰方法。先就「治氣」來說,軍隊的士氣在初期最為旺盛,接下來就會逐漸怠惰,久了以後思歸之心殷切,軍心渙散。善用兵的人就會避開初期的銳氣,而選擇這個時機發動攻擊,這是「治氣」。以整治自己的心,料敵機先,來等待敵軍的撓亂不安;以鎮靜自己的心,方寸不亂,來對付敵軍的喧鬧囂雜,這是「治心」。就近等待遠來之敵,以安逸等待疲憊之軍,以飽食等待飢渴之眾,這是「治力」。「以逸待勞」這句成語就從這裡而出,說明用兵者養精蓄銳,等待疲憊的敵人,而予以痛擊則可勝。 |
書證 |
01.《宋史.卷三七七.陳規列傳》:「規謂錡毋多出軍,第更隊易器,以逸制勞,蔑不勝矣。」 |
用法說明 |
|
近義 |
|
反義 |
|
辨識 |
|
參考語詞 |
以逸待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