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口雌黃-教育部國語辭典公眾授權網《成語典》資料

編號 30
成語 信口雌黃
注音 ㄒㄧㄣˋ ㄎㄡˇ ㄘ ㄏㄨㄤˊ
漢語拼音 xìn kǒu cī huáng
釋義 雌黃,橙黃色礦物,成分是三硫化二砷,可作退色劑,古代用於塗改文字。本指有如口中含著雌黃,能隨時改正不合意的語句。#語本晉.孫盛《晉陽秋》。後用「信口雌黃」比喻不顧事實真相,隨口亂說或妄加批評。△「妄下雌黃」、「信口開河」
典源 #晉.孫盛《晉陽秋》(據《文選.卷五五.劉峻.論五.廣絕交論》李善注引)王衍1>,字夷甫。能言,於意有不安2>者,輒更易之,時號「口中雌黃3>」。〔注解〕(1)王衍:西元246∼311,字夷甫,西晉臨沂人。以清談著稱,累官至司徒。西晉亡,投降石勒,後為石勒所殺。(2)意有不安:話說得不合意,不妥切。(3)口中雌黃:口中含著雌黃,能隨時改正不合意的語句。雌黃,橙黃色礦物,成分是三硫化二砷,可作退色劑,古代用於塗改文字。〔參考資料〕另可參考:《晉書.卷四三.王戎列傳》
典故說明 「信口雌黃」原作「口中雌黃」。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時代環境的動盪不安,道家老子和莊子的清靜無為思想,因此得以流行,許多人都喜歡以老莊思想為談論內容,王衍就是其中的一個。他每每在談論老莊玄妙的哲理時,總能侃侃而談,即使是講錯了,或是在道理上有說不通的地方,仍然不慌不忙地隨口改正,彷彿嘴裡含了雌黃,隨時改正,所以大家都稱他是「口中雌黃」。後來「信口雌黃」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不顧事實真相,而隨口亂說或妄作批評。出現「信口雌黃」的書證如清.張雲璈〈察吏行〉:「太守觀察本切近,豈肯信口生雌黃。」
書證 01.《世宗憲皇帝上諭內閣.卷六二.雍正五年十月》:「此等小人所以聳動愚人之法有二:一則逢人稱贊,口不言人之過失,而無識之人則以為忠厚老成而信之;一則信口雌黃,無所許可,而無識之人則以為獨厚於已而信之。」02.清.錢謙益〈再答張靜涵書〉:「每作法門文字,誓欲以世間綺語戲論,消歸佛乘,安敢私心逞臆,信口雌黃。」03.《宦海》第一一回:「在下做書的更不便無端妄語,信口雌黃。不過照著有聞必錄的例兒,姑且的留資談助。」04.清.張雲璈〈察吏行〉:「太守觀察本切近,豈肯信口生雌黃。」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比喻不顧事實真相,隨口亂說或妄加批評。 【使用類別】用在「隨口亂說」的表述上。【例  句】<01>一個人要是老信口雌黃,怎會受到歡迎?<02>老師嚴厲地批駁了他這些信口雌黃的話。<03>你簡直是信口雌黃,我什麼時候打過她啊!<04>這事關係人家的名節,豈容得他信口雌黃!<05>他做事向來慎重,從不信口雌黃,搬弄是非。<06>他就是有個缺點,好發議論,常常信口雌黃。<07>他專愛信口雌黃,說些無中生有的話,陷害他人。<08>這種偷竊的事,怎能信口雌黃,硬賴在某人身上?<09>這件事情關係個人名譽,不可以信口雌黃,隨意亂說。<10>當主管的就該講實證,如果信口雌黃亂批評,誰會服你?<11>寫諷刺文章難免是要誇大的,但絕不能無中生有,信口雌黃。
近義 口不擇言,信口開河
反義 言之有物,言必有據,信而有徵
辨識 請參考『辨識30.html
參考語詞 口中雌黃,雌黃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