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 |
3 |
成語 |
一丘之貉 |
注音 |
ㄧ ㄑㄧㄡ ㄓ ㄏㄜˊ (變) ㄧˋ ㄑㄧㄡ ㄓ ㄏㄜˊ |
漢語拼音 |
yī qiū zhī hé(變)yì qiū zhī hé |
釋義 |
貉,音ㄏㄜˊ,一種形似狐狸的野獸。「一丘之貉」指出自同一山丘上的貉。比喻彼此同樣低劣,並無差異。語出《漢書.卷六六.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楊敞》。 |
典源 |
《漢書.卷六六.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楊敞》長樂者,宣帝在民間時與相知,及即位,拔擢親近。長樂嘗使行事(隸)〔肄〕宗廟,還謂掾史曰:「我親面見受詔,副帝(隸)〔肄〕,秺侯御。」人有上書告長樂1>非所宜言,事下廷尉2>。長樂疑惲3>教人告之,亦上書告惲罪:「……惲聞匈奴4>降者道單于5>見殺6>,惲曰:『得不肖7>君,大臣為畫善計不用8>,自令身無處所9>。若秦時但任小臣,誅殺忠良,竟以滅亡;令10>親任大臣,即至今11>耳。古與今如一丘之貉。』惲妄引亡國以誹謗當世12>,無人臣禮。……。」上不忍加誅,有詔皆免惲、長樂為庶人。〔注解〕(1)長樂:戴長樂。西漢時人,生卒不詳。宣帝寵臣,官任太僕。(2)廷尉:職官名。秦始置,九卿之一,掌刑獄。北齊以後稱「大理寺卿」。(3)惲:音ㄩㄣˋ。楊惲 (?∼西元前54),字子幼,西漢華陰人,為司馬遷外孫,楊敞之子。宣帝時,因功受封為平通侯。後為怨家所告,被處以腰斬之刑。(4)匈奴:秦、漢時北方的游牧民族。(5)單于:音ㄔㄢˊ ㄩˊ,漢時匈奴君長的稱號。(6)見殺:被殺。(7)不肖:不賢,沒有才能。(8)大臣為畫善計不用:大臣替他設計了很好的治國策略,卻不知採用。畫,設計、籌謀。(9)身無處所:無容身之處,意指死亡。(10)令:假使。(11)至今:延續到今。(12)當世:指漢宣帝。 |
典故說明 |
據《漢書.卷六六.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楊敞》載,漢朝時的楊惲(ㄩㄣˋ),父親楊敞是昭帝時的丞相,他自己能力又強,所以年輕時就在朝廷裡擔任要職,聲名顯赫。因少年得志,所以不覺中顯露驕傲的態度,常常得罪別人,其中與宣帝最寵信的太僕戴長樂的私仇最深。有一次戴長樂被人告了一狀,他懷疑是楊惲慫恿的,所以也上書控告楊惲誹謗當今皇上。其中一條罪狀大意是說:從匈奴投降過來的人,正談論他們首領單于(ㄔㄢˊ ㄩˊ)被人殺害的消息。楊惲聽了之後,就發表議論說:「單于真是昏庸的君主,雖然他的大臣替他設計了很好的治國策略,卻不知採用,結果送上自己的性命。這就好比歷史上秦朝的君主一樣,因為聽信小人而殺害忠貞大臣,結果遭到亡國的噩運。如果當時秦朝的君王肯採納忠言,也許今天還是秦朝的天下呢!從古到今的國君都喜愛聽信小人的話,真像出自同一山丘的貉(ㄏㄜˊ,一種形似狐狸的野獸)一樣,沒有什麼差別。」楊惲如此借古諷今,實在是太猖狂無禮了!宣帝聽了很生氣,就將楊惲免職。後來「一丘之貉」由此演變而來,用來比喻彼此同樣低劣,並無差異。 |
書證 |
01.《漢書.卷六六.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楊敞》:「秦時但任小臣,誅殺忠良,竟以滅亡。令親任大臣,即至今耳。古與今如一丘之貉。」(源)02.清.吳偉業〈偶成〉詩其五:「韓非傳同老子,蘇侯坐配唐堯。今古一丘之貉,不知誰鳳誰梟。」03.《聊齋志異.卷七.細柳》:「黑心符出,蘆花變生,古與今如一丘之貉,良可哀也!」 |
用法說明 |
【語義說明】比喻彼此同樣低劣,並無差異。貶義。【使用類別】用在「勾結作惡」的表述上。【例 句】<01>在我看這群人都是一丘之貉,無一例外。<02>梁山泊好漢在官府來看,都是一丘之貉。<03>管他什麼幫派,在我看來都是一丘之貉。<04>這伙壞蛋都是一丘之貉,沒有什麼差別啦!<05>你不用再狡辯了,你和盜匪根本就是一丘之貉。<06>他倆一個馬屁精,一個笑面虎,都是一丘之貉。<07>何須多費脣舌解釋,擺明的,你們就是一丘之貉。<08>這群人不是搶就是騙,都是一丘之貉,實在沒出息。<09>這些一丘之貉的作為,完全是豹子野心,貪婪凶殘無比。<10>審理這件案子的官員雖然手段不同,但都是一丘之貉,每個都貪贓枉法。 |
近義 |
|
反義 |
|
辨識 |
|
參考語詞 |
一邱貉,貉一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