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 |
1604 |
成語 |
行屍走肉 |
注音 |
ㄒㄧㄥˊ ㄕ ㄗㄡˇ ㄖㄡˋ |
漢語拼音 |
xíng shī zǒu ròu |
釋義 |
「行屍走肉」之「屍」,典源作「尸」。「尸」同「屍」,死人的軀體。「行屍走肉」指會走動卻沒有魂魄的軀體。比喻徒具形骸,毫無生氣,庸碌無為的人。語本晉.王嘉《拾遺記》卷六。 |
典源 |
晉.王嘉《拾遺記》卷六任末1>年十四時,學無常師,負笈2>不遠險阻。每言:「人而不學,則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編茅為菴,削荊為筆,剋樹汁為墨。夜則映星望月,暗則縷麻蒿以自照。觀書有合意者,題其衣裳,以記其事。門徒悅其勤學,更以靜衣易之。非聖人之言不視。臨終誡曰:「夫人好學,雖死若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尸3>走肉耳!」河洛秘奧,非正典籍所載,皆注記於柱壁及園林樹木,慕好學者,來輒寫之。時人謂任氏為「經苑」。〔注解〕(1)任末:字叔本,東漢蜀郡繁人,生卒年不詳。少習《齊詩》,遊京師,教授十餘年。為郡功曹,辭以病免。後奔師喪,於中道病故。(2)負笈:背著書箱,比喻出外求學。笈,音ㄐ|ˊ,書箱。(3)尸:同「屍」,死人的軀體。 |
典故說明 |
「行屍走肉」原作「行尸走肉」。「行屍」是指會走動的屍體。「走肉」是會走動而沒有靈魂的軀體。所以「行屍走肉」是指光有軀殼而沒有靈魂,徒具形骸而毫無生氣的人。在晉.王嘉的《拾遺記》中,提到東漢有個名叫任末的人,勤奮好學,各方面都學習,沒有固定的老師,出外求學也不辭路途遙遠。他用茅草編成小草屋,削尖荊木做成筆,在樹上刻出汁液當做墨汁,刻苦地習文寫字,在艱苦的環境下苦讀而有所成就。他在臨終時告誡門徒說:「一個人如果好學,就算死了,也好像還活著一樣。不學習的人,即使他還活著,卻只是個會走動而沒有魂魄的軀殼一樣,徒具形骸而無所作為的人。」後來「行屍走肉」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徒具形骸,毫無生氣,庸碌無為的人。 |
書證 |
01.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一二五.文學.寡學》:「周原伯不說學。閔子馬曰:『學,殖也,不殖將落。原氏其亡乎!』任末曰:『人不學者,雖存乃行屍走肉耳!』韓文公曰:『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02.清.全祖望〈明直隸寧國知府玉塵錢公神道表〉:「福王稱制,公於六月朔日上疏曰:『皇上所親遘之難與三月十九日開闢未有之變,纔一念及,則蹐地踞天、行屍走肉,不覺魄已離魂,生不如死。……』」03.清.昭槤《嘯亭續錄.卷四.劉文恪》:「素羨某相侵吞河工費用,乃上書言治河策,娓娓數萬言,率皆不中窾要。為百菊溪所揶揄,曰:『此等行屍走肉,亦復想啗我金耶?』」 |
用法說明 |
【語義說明】比喻徒具形骸,毫無生氣,庸碌無為的人。【使用類別】用在「消極無為」的表述上。【例 句】<01>有些人雖然身心無礙,卻整天遊蕩,不務正業,和行屍走肉沒什麼兩樣。<02>一個人沒有自己的思想和主張,整天渾渾噩噩地,那跟行屍走肉有什麼兩樣?<03>連續幾次重大的打擊,使得他灰心喪氣,整天愣愣傻傻的不說不笑,形同行屍走肉般。<04>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的靈魂,失去文化,便如同失去靈魂一樣,活著也只是個行屍走肉罷了。 |
近義 |
|
反義 |
|
辨識 |
|
參考語詞 |
行尸走肉,行尸走骨,走骨行屍,行屍視肉,行尸坐肉 |